首页 >> 教师队伍 >> 主要教学人员简介 |
主 要 教 学 人 员 简 介 |
|

|
李文厚,1986年获西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晋升教授,1999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为本科生讲授过“沉积岩石学”、“晶体光学”、“沉积相”等课程和"汉中梁山野外教学实习"。参与的"梁山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1997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四)。1993年以来,连续参与“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基地建设项目”和“野外教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该课程于2003年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参与陕西省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地质学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1999-2001);主持“沉积学实习”教改项目(2002-2004)。
|
|

|
张云翔,1992年获西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教授,2003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大学地质系副系主任,现任系主任。曾先后为本科生教授过
“古生物”、“地史学与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实习)”、“地史学(实习)”等课程和“汉中梁山野外教学实习”。参与的“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2000年陕西省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排第二名)“高等地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实践”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排第三名)。1993年以来连续参与“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基地建设项目”和“野外教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该课程2003年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第三名)和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教育部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古生物学》(2000-至今)。
|
|

|
张成立,1999年获西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教授,2003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为本科生讲授过“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变质岩岩石学”、“环境地球化学”,和“计算机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等课程和“汉中梁山野外教学实习”。1993年以来连续参与“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基地建设项目”和“野外教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该课程2003年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和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地质数字填图系统开发”教改项目(2002-2004)。
|
|

|
张复新,1982年获西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为本科生教授过“矿床学”、“矿相学”和“汉中梁山野外教学实习”,1993年以来连续参与“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基地建设项目”和“野外教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该课程2003年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五),主持“矿床学原理与实践”教改项目(2002-2004)。
|
|

|
董云鹏,1997年获西北大学地质系理学博士学位,1997-1999在中科院广州地化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9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承担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班专业基础课“地质学概论”教学工作。参与“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构造地质学”重点课程建设和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任务。2000年以来主持教育部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地质学概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编制了《地质学概论》多媒体电子教案和《大地构造学》英文电子教案。主持西北大学和地质系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2项。2000年入选西北大学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
|
|

|
屈红军,1995年晋升讲师,2003年获西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晋升副教授。曾为本科生讲授“沉积岩石学”,“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课程,自2000年以来,参与“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参与“沉积学实习”教改项目。
|

|
林晋炎,副教授,博士;讲授课程:沉积环境与沉积相;主要从事沉积盆地分析,沉积学,层控矿床和采油工程研究,参加过秦岭泥盆系层控铅锌矿床,准噶尔盆地及吐哈盆地、博格达山晚古生代沉积相和盆地分析研究,鄂尔多斯延长组的沉积相和油藏特征及开采工艺等的研究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