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99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好学:

老师您好~请问安徽巢湖的区域地质发展史是怎样的呢?

教师回复:
好学:
  巢湖地区位于扬子地块东北部的下扬子坳陷,其侏罗系之下的地质建造具有扬子地块的特点,反映其侏罗纪之前的地质演化与扬子地块基本相似。古太平洋板块(特别是库拉板块)向亚洲板块之下的俯冲作用从侏罗纪开始影响巢湖地区,早白垩世由于库拉板块的洋中脊到达俯冲带,库拉板块向亚洲板块之下向西的俯冲作用难以继续进行(因为洋中脊是隆起地形),于是原来的向西俯冲边界变成了左行走滑边界,在此背景下形成了郯庐断裂。郯庐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巢湖地区在晚三叠世大别碰撞造山背景下形成的地质构造,从而形成了今天所见到的巢湖地区的地质面貌。
  巢湖地区的地质演化涉及到扬子地块、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已经消失的库拉板块和现今的太平洋板块、郯庐断裂等多个大地构造单元,这些大地构造单元的相互作用使巢湖地区的地质演化史复杂化。因此,目前对巢湖地区地质演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有不同的分歧意见。建议你参考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专门为二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实习编写的教材《巢湖北部凤凰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指导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2008/10/15 16:02:28]

好学:

老师您好!请问现在有没有《大陆动力学》的教材,我知道很多学校现在研究生上课都是老师自己编的ppt,我校图书馆也没有《大陆动力学》。
请老师帮助我推荐一本!

教师回复:
好学:
  目前关于大陆动力学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尚存在不同观点,不同地区的大陆动力学往往又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在讲授大陆动力学时往往都是大量综合有关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完全按照某本既成的教材讲授。
  根据你的要求,这里向你推荐一本比较系统的大陆动力学方面的专著:
  教育部高级研讨班论文集《大陆动力学与成矿作用》,陈衍景、张静、赖勇主编,地震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2008/10/5 0:32:29]

赵军:

老师您好!您的解答很清楚,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我还想接着问几个问题:纵湾褶皱作用除了包含湾滑作用、湾流作用外,还有什么类型?柔流褶皱与湾流褶皱作用是一回事吗?它们是按照什么原则进行划分的?在常见的教科书上,好像提到的很少,不知道什么参考书上有系统的讲解?

教师回复:
赵军:
  纵弯褶皱作用除了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这两种次级类型之外没有其它的次级类型。
  柔流褶皱作用与弯流褶皱作用都要求岩石必须具有足够强的塑性,在这一点上它们具有共性。但是它们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柔流褶皱作用发生时岩石的塑性已非常强(类似和好的面团一样),岩石基本不显示脆性,岩石的层面对褶皱变形过程不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弯流褶皱作用发生时,虽然岩石的塑性也比较强,但岩石的塑性应弱于柔流褶皱作用所要求的塑性强度,岩石还显示一定的脆性,岩石的层面对褶皱变形过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一般地,柔流褶皱作用发生时的构造层次应该深于弯流褶皱作用发生时的构造层次。
  纵弯褶皱作用和柔流褶皱作用主要是根据岩石受力特点和变形方式划分的,一般的构造地质学教科书都会比较详细地论述褶皱的形成机制的。
[2008/9/13 12:06:36]

赵军:

问题补充:什么是弯曲滑动褶皱作用?弯曲流动褶皱作用?

教师回复:
赵军:
  弯曲滑动褶皱作用简称弯滑褶皱作用,弯曲流动褶皱作用简称弯流褶皱作用,它们是纵弯褶皱作用的两种次级类型。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都是岩层受到与层面平行的挤压力而弯曲形成褶皱的过程,其主要差别是弯滑褶皱作用发生时,岩层与岩层之间沿着层面发生相对滑动,岩层内部并未发生明显的相对滑动,由此形成的同一褶皱层的层厚基本是不变的;弯流褶皱作用发生时,不仅岩层与岩层之间沿着层面发生相对滑动,而且同一岩层内质点之间也会发生明显的相对滑动,由此将可能使同一褶皱层的层厚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不等厚褶皱。
  弯流褶皱作用发生时,由于同一褶皱层内质点与质点之间发生明显的相对滑劝,岩层必须具有足够强的塑性,所以弯流褶皱作用往往发生在比较深的构造层次。弯滑褶皱作用发生时,由于同一褶皱层内质点与质点之间并未发生明显的相对滑动,所以弯滑褶皱作用往往发生在比较浅的构造层次。
[2008/9/2 14:31:34]

赵军:

老师您好!请问1.“走滑褶皱作用是怎么回事?”2.push-up structure怎么翻译?

教师回复:
赵军:
  “走滑褶皱作用”并不是一个广泛被使用的专业术语,顾名思义,“走滑褶皱作用”应该是指在走滑体系中形成褶皱的过程。例如,在走滑断裂面的两侧就有可能形成一系列的次生褶皱,这些褶皱的枢纽与主断面斜交。虽然在走滑断裂活动体系中可以形成褶皱,但走滑断裂活动体系并不是形成褶皱的有利环境。在走滑断裂活动体系中,次级褶皱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以纵弯褶皱作用(在中浅构造层次中)或柔流褶皱作用(在深构造层次中)的方式实现的。
  我从未见过“push-up structure”一词,我查遍了所有我能找到的工具书也未能查到该词,所以很抱歉,我不能告诉你“push-up structure”究竟该怎样翻译成中文,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如果不是你把该词打印错了,该词的使用范围可能十分有限,也许是在某篇专业文献中特指某种特殊的构造现象。建议你参考该词出现的文献理解该词。
[2008/9/2 14:26:59]

李金:

看了老师的分析感觉自己进步了许多,也开阔了思维,我仿照老师对景陵峪地质图的分析,对库尔什地质图进行了分析,可总感觉力不从心,想请老师详细分析一下该地区的构造层的划分以及构造演化历史。

教师回复:
李金:
  对库尔什地质图可以作如下分析,供参考。
1. 构造层的划分
  库尔什地质图内发育震旦系底、石炭系底和下白垩统底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第四系底也是一个角度不整合界面,但由于第四系仅沿叶尔木河分布,分布范围有限且未经历构造变形,这里不把它专门列出来),根据这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可以把图区从下向上划分为四个构造层:元古界构造层、震旦系—中奥陶统构造层、石炭—二叠系构造层和下白垩统—古新统构造层。
  元古界构造层主要分布在图的东南部布达山东段,由元古界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组成,主体呈NWW—SEE走向的背斜,背斜的两翼倾角均较陡(70°以上),背斜轴面向南倾斜。
  震旦系—中奥陶统构造层主要分布在图的中南部纳格山、伦布山和顿巴山一带,由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结晶灰岩组成。该构造层中发育近NEE-SWW向的大型褶皱构造,其中顿巴山和布达山地区发育背斜构造,伦布山和纳格山地区发育向斜构造。顿巴山背斜由于位于F1逆掩断层的上盘,背斜的北翼倒转,该背斜呈轴面南倾的倒转背斜。该构造层内还发育近NEE-SWW走向的F1逆掩层、F3逆掩断层和F2正断层,由于受到F3逆掩断层的影响,断层上盘断面附近的震旦系地层向南倒转。
  石炭—二叠系构造层主要分布在图的北部喀尔山的两侧,主要由泥页岩和碳酸盐岩组成,主体构成近E-W向的背斜与向斜。其中喀尔山背斜的核部发育花岗岩,花岗岩又被沿着F6正断层分布的正长岩脉侵入。在该构造层中还发育近E-W走向的F6正断层和图西北角的逆掩断层,逆掩断层的断面向南倾斜。石炭—二叠系构造层与震旦系—中奥陶统构造层之间以NEE-SWW走向的F5正断层接触,正断层的断面向北陡倾,在正断层下盘断面附近发育破碎带,沿正断层走向方向发育辉长岩侵入体。
  下白垩统—古新统构造层主要分布在图的东北角云台岭和宝亮台一带,主要由白垩系碎屑岩和古新统碳酸盐岩组成,基本是未受到构造变形的水平岩层(图中1820m高地处的K1有些不合理)。
2. 地质演化史分析
  元古代末期,本区受到从SSW向NNE方向的挤压作用,元古界中形成NWW-SEE向的背斜构造。震旦纪初,本区构造活动趋于稳定,此后水体逐渐加深,至晚寒武世水体达到最深,在此背景下沉积了震旦系至中奥陶统。中奥陶世末(或晚奥陶世),本区受到来自SSE方向的强烈挤压作用,导致震旦系—中奥陶统构造层中形成NEE-SWW向的褶皱以及F1和F3逆掩断层,F1和F3断层上盘断面附近地层倒转。中奥陶世末(或晚奥陶世)的挤压作用还使本区在晚奥陶世—泥盆纪处于隆起剥蚀状态,致使本区缺失上奥陶统—泥盆系。石炭纪初,本区的北部再一次沉降,分别沉积了石炭—二叠系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二叠纪末,本区受到从南向北的推挤作用,导致石炭—二叠系中近E-W向的褶皱和图区西北角的逆掩断层。二叠纪末的挤压作用还使本区在三叠—侏罗纪期间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使本区缺失三叠—侏罗系。白垩纪初,本区受到近S-N向的强烈伸展作用,这次伸展作用导致了本区所有正断层和岩浆岩体的形成,其中在布伦山北麓形成了NEE-SWW向的F3正断层,在喀拉—巴什—库尔什一带形成了NEE-SWW向的F5正断层,在喀尔山南坡形成F6正断层。沿着F5正断层还出现了辉长岩体,在喀尔山的脊部先出现了花岗岩,稍后又有正长岩脉叠加其上。白垩纪初的伸展作用还使本区的东北部沉降并发生海侵,沉积了白垩系碎屑岩和古新统碳酸盐岩。
[2008/8/25 7:06:31]

孙猴:

朱志澄构造地质学附本附图17景陵峪地质图非常复杂,麻烦老师帮我分析一下好么?谢谢老师了!


教师回复:
孙猴同学:
  对景陵峪地质图可以作如下分析,仅供参考。
1. 景陵峪地质图的构造层
  在景陵峪地质图中,中泥盆统底面和下白垩统底面是两个角度不整合界面,根据这两个不整合界面把图区从下向上分为三大构造层:下—中志留统构造层、上古生界构造和白垩系—古新统构造层。
  下—中志留统构造层主要分布在图的东北部青风岭—红地一带,在图的西南角西山一带零星出露。该构造层主要由下—中志留统千枚岩和板岩组成,其中发育枢纽近东西向的紧闭褶皱,褶皱被断面向北倾斜的F1、F2和F3纵向逆冲断层截切,逆冲断层下盘的局部地区地层倒转。F5正断层和红地一带发育的花岗岩显然是后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上古生界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主要由中—上泥盆统、中—下石炭统、上石炭统和二叠系组成,其中发育一系列枢纽近NWW—SEE向的褶皱,黄山—下台、景陵峪—沙峪是两个大型向斜,尖山—黄村、羊山—青风岭是两个大型背斜。该构造层中还发育F4、F5、F6和F7四条较大规模的正断层,NWW—SEE向延伸的F4和F5断层的断面分别向北和向南陡倾(倾角75°~80°),它们构成一个地垒构造;近S—N向延伸的F6和F7断层的规模较小,它们构成一个地堑构造。在图区北部羊山一带的中泥盆统内部发育一个花岗岩侵入体(γ4)。
  白垩系—古新统构造层分布于图的东南部平望岗一带,主要由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新统组成,在景陵峪南部的河谷中发育的第四系砂和粘土也可以归到该构造层。该构造层的地层平缓,基本属于水平地层。在上白垩统的上部发育玄武岩。
2. 景陵峪地质图反映的地质演化
  中志留世末,图区受到从北向南的强烈挤压,在下—中志留统中形成枢纽近东西向的紧闭褶皱和纵向逆冲断层,逆冲断层断面附近的局部地层受到逆冲活动的影响而倒转,同时下—中志留统还遭到了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改造。中志留世末的挤压作用导致图区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期间处于隆起剥蚀状态,致使图区缺失上志留统—下泥盆统。中泥盆世初,本区开始大范围沉降,沉积了中—上泥盆统砾岩和砂岩;早—中石炭世本区沉降幅度最大,普遍发育灰岩;晚石炭世水体变浅,发育上石炭统砂岩;二叠纪期间本区局部出现沼泽环境,发育砂页岩夹煤层。二叠纪末,本区受到NNE—SSW向挤压作用,在中泥盆统—二叠系中形成NWW—SSE向延伸的一系列褶皱,下—中志留统中先期形成的褶皱和逆冲断层也受到进一步改造。二叠纪末的挤压活动致使本区隆升成为非沉积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侏罗纪末,导致本区缺失三叠—侏罗系。侏罗纪末(或早白垩世初),本区受到强烈的区域性伸展活动的改造,形成了NNW—SSE向的F4、F5正断层和S—N向延伸的F6、F7正断层,它们分别构成地垒和地堑构造。这次伸展活动还在图区东北部的红地和羊山地区分别形成两个花岗岩侵入体(γ4)。在侏罗纪末(或早白垩世初)的伸展背景下,图区东南部平望岗一带开始接受下白垩统砂砾岩;晚白垩世伸展作用进一步加强,水体加深,发育灰岩,图区东南部在晚白垩世晚期发育玄武岩层;古新世期间水体变浅,沉积古新统页岩和粉砂岩。
[2008/7/23 9:16:29]

董刚:

请问老师地质填图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回复:
董刚:
  地质填图是把一定范围内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和构造要素等用规定的线条、图式如实地填绘在一定比例尺地形图上而形成地质图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实测地质资料绘制地质图的过程(除了可以根据实测地质资料绘制地质图之外,还可以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编绘地质图)。
  地质填图是一项基础性的地质工作,其工作方法和步骤必须按照相应的国家规范进行。一般地说,地质填图可以分为四个大的阶段:设计工作阶段、野外工作阶段、成果编制阶段和成果资料提交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目的和工作内容。
  关于地质填图的详细论述,建议你参考相关的国家规范,或者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为二年级本科生1:5万地质填图实习而专门编写的教材《巢湖北部凤凰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指导书》(2007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8/6/30 12:29:38]

姚涛:

什么是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教师回复:
姚涛:
  以平面或曲面存在的地质构造就是面状构造,如褶皱、断裂、节理、劈理等;以直线或曲线存在的地质构造就是线状构造,如擦痕、矿物生长线理、杆状构造、褶皱枢纽等。
[2008/6/27 21:51:55]

王佳梁:

罗老师你好:
 我现在正在复习,不太清楚简单剪切作用,请您为我解释一下,还有它和单剪变形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回复:
王佳梁:
  在递进变形的过程中,如果最大主应变轴和最小主应变轴质点线的方位随着变形量的加大而不断旋转,这种递进变形就是旋转变形。简单剪切是一种典型的旋转变形方式,其变形机制相当于质点沿着一系列平行的滑动面发生微小的差异滑动,并最终导致相对较大的旋转变形。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试验模拟简单剪切变形。拿一沓具有自由边界(即没有装订在一起)的平板纸平放在桌面上,在这沓纸的侧面画一系列小圆(用于表示主应变轴的变化情况),然后平行最上面的一张纸的纸面施加一个剪切力(推力),这时候就会发现,随着变形过程的持续进行,原来的小圆会逐渐变形成椭圆,而且椭圆的扁率会越来越大,椭圆长半径与与短半径的方位在不断地变化,说明最大主应变轴和最小主应变轴的方位在不断地变化,这就是典型的简单剪切变形。
  一般认为简单剪切和单剪是一回事,简单剪切简称单剪。
[2008/6/18 22:54:38]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