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98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孤帆:

老师能不能说下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形成过程?

教师回复:
孤帆:
  变质核杂岩一般认为是在造山后伸展作用中形成的,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碰撞造山带的岩石圈底部一般都会有一个伸入地幔软流圈中的岩石圈山根(因为需要该山根的浮力来支撑地表多出来的山体,打个比方,对一根浮在水面上的木头来说,水面之上多出来的部分必然需要浸在水面之下部分获得的浮力支撑),该山根通常是硅铝质且含水的,熔点比较低,它在硅镁质的软流圈中不能长期稳定,在软流圈高温、地幔对流等作用下,山根会被熔融,难熔部分沉入地幔深处,易熔部分成为岩浆上升,这样山根就被去除了(此所谓“去山根作用”或“拆沉作用”)。在山根被去除的同时,山根处出现潜在的空隙,压力降低,软流圈物质上涌,造山带中央被拱起,造山带中央就从原来碰撞造山时的挤压状态转变为伸展状态。在造山带中央因隆升而伸展的同时,造山带两侧的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形成低角度正断层(拆离断层),造山带中央部分因处于正断层的下盘而不断被拱起抬升,最终会使原本处于造山带岩石圈比较深层次的古老变质岩石被剥露在造山带的中央,这就是变质核杂岩。
[2008/12/4 14:00:15]

小杨:

请问怎样在野外区分面理和层理?

教师回复:
小杨:
  首先来探讨一下面理与层理的关系。面理指岩石中呈面状的构造,可以是与岩石同时形成,也可以是在岩石形成之后的后期地质作用中才形成的。有时候,一些并非实际存在的、抽象的面状构造也可以被视为面理(如褶皱的轴面)。层理主要指沉积岩中由于沉积物的颜色、粒度或成分等的差异而显示出来的层状构造,它应该基本平行于沉积时承载沉积物的地面(往往在水下),火山岩的顶面与底面也是层理。层理都是与岩石同时形成的。显然,层理是面理的一种。
  根据面理与层理的含义,在岩石中看到的面状构造都可以称之为面理,只是在确定层理时需要注意。可以从三个方面确定层理:1. 层理发育在沉积层或火山岩中;2. 层理往往平行于成分层;3. 层理应该是透入性的,也就是说,它不应该仅仅存在于岩石表面,还应该存在于岩石内部。
[2008/12/4 13:58:15]

问题:

老师,您好!请问当用层间小褶皱判断纵弯褶皱层间滑动方向时,是不是必须用小褶皱轴面与层面方向的夹角,能不能用小褶皱的形态来判断,如Z形、S形。

教师回复:
问题:
  可以用小褶皱的形态来判断纵弯褶皱作用发生时的层间滑动方向,但这样做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表述不方便;2.岩石的非均一性可能使小褶皱的形态在局部发生不协调现象(即说不清楚它究竟是Z形还是S形褶皱),从而给判断褶皱层的相对滑动方向带来困难。因此,无论是对Z形还是S形次级褶皱,我们都建议使用次级褶皱的轴面与褶皱层面的夹角关系判断褶皱层的相对滑动方向。 
[2008/11/25 22:54:42]

孤帆:

老师,您好,如何判断一个低角度断层是逆冲推覆构造还是伸展剥离断层?低角度断层有哪些类型及特征?辛苦您了

教师回复:
孤帆:
  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与伸展剥离断层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区别,这也是它们的的要特征。
  1. 二者形成的构造环境不同。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主断面两侧派生的次级褶皱、小断层、节理等构造也指示上盘的运动方向是向上逆冲;低角度伸展剥离断层形成于伸展背景(往往与岩石圈底部的拆沉作用相关),主断面两侧的次生构造指示上盘的运动方向是向下滑动。
  2. 两盘的相对新老关系不同。对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而言,断面附近上盘的地层时代一般老于断面附近下盘地层;对低角度伸展剥离断层而言,断面附近下盘的地层时代一般老于断面附近上盘地层。
[2008/11/20 20:13:45]

阿杜:

老师您好 我想问一下如何根据褶皱中的劈理域轴面的关系判断褶皱的被向斜?

教师回复:
阿杜:
  利用褶皱层内劈理与褶皱层之间的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或者判断地层层序正常与倒转)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
  1. 褶皱是以弯滑褶皱作用机制形成的(在岩石圈上部浅构造层次见到的大部分褶皱都是由这个机制形成的)。在弯滑褶皱作用过程中,相邻褶皱层中事实上的上层(在地层倒转的情况下它看起来在下方,但它仍然是事实上的上层)总是向着背斜的转折端运动(或者说事实上的下层向着向斜的转折端运动)。
  2. 劈理与褶皱层之间的锐夹角指示相邻层的相对运动方向,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判断相邻两层在褶皱形成过程中的相对运动方向。在这样判断出来的两个相对运动方向中,相对向上运动的一侧永远是事实上的上层(在地层倒转的情况下,它看起来在下方,但它仍然是事实上的上层)。根据这个原理就可能判断相邻两个褶皱层中事实上的上层,从而判断背斜或向斜的位置(或者地层正常与倒转)。
  由于这个原理涉及到多个空间关系,上述文字表述可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建议你参考有关的图件理解这个原理。
[2008/11/18 12:28:36]

李光:

在同一构造运动时期或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组成具有一定几何规律的褶皱的总体样式,称为褶皱的组合型式;按照褶皱的组合型式,请简述褶皱组合型式的典型类型及其各种型式的特点?

教师回复:
李光:
  褶皱的组合型式分为阿尔卑斯式、侏罗山式和日耳曼式三大类。
  阿尔卑斯式褶皱组合型式就是复式褶皱,褶皱层本身由一系列次级褶皱组成,次级褶皱的枢纽与主褶皱的枢纽基本平行,次级褶皱的轴面向主褶皱的转折端收敛。又可分为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侏罗山式褶皱组合型式由一系列枢纽基本平行的向斜与背斜相间排列组成。隔槽式和隔挡式是两种比较特殊的次级类型,隔槽式组合型式由紧闭的向斜和宽缓的背斜组成,隔挡式组合型式由紧闭的背斜和宽缓的向斜组成。
  日耳曼式褶皱组合主要表现为雁式褶皱组合型式,由一系小型褶皱(通常是短轴背斜)斜列而成,它一般形成于强烈的扭动环境。
[2008/11/18 12:25:02]

兰海波:

老师您好,我想请教一下构造岩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成的条件,谢谢您!

教师回复:
兰海波:
  构造岩在断裂带内受到断裂活动强烈改造的岩石,根据构造岩受到改造时的温压条件与岩石变形机制,通常把构造分为脆性条件下的断层碎裂岩和塑性条件下的糜棱岩,在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过渡类型。脆性条件下断层碎裂岩主要的变形机制是机械破碎,塑性变形一般不明显。糜棱岩的机械破碎作用一般不明显,岩石主要是通过塑性变形的方式被改造的。
[2008/11/14 11:38:50]

孤帆:

老师你好,我想请教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二个问题:逆冲推覆构造是怎样形成的?
谢谢您!

教师回复:
孤帆:
  区分断层接触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接触带内的沉积和构造变形特点。对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而言,接触带内往往发育风化壳,风化壳内可能发育铝土矿、褐铁矿、古土壤等长期风化的产物,在接触带上覆地层的底部通常还会发育砾岩(即底砾岩)或砂岩,在接触带一般不发育平行接触带的片理(或劈理)化现象;对断层接触关系而言,断层带内不发育铝土矿、褐铁矿等长期风化的产物,但可能发育断裂碎裂岩,断层碎裂岩的砾石与胶结物的成分是一致的,而且砾石和胶结物的成分与接触带两侧地质体的岩石组成是基本一致的,根据这一点可以把断层碎裂岩与底砾岩区别开来。此外,对断层接触关系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在接触带内通常会发育平行接触带(即断面)的片理或劈理。如果在接触带的两侧发育牵引构造或逆牵引构造,也可以根据它们判断断层接触关系。
  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一般是由一个地质体对另一个地质体的推挤形成的,即所谓的后推力模式。在重力滑动的情况下也可能形成逆冲推覆构造,但由这种方式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的规模一般较小。
[2008/11/12 17:46:08]

问题:

老师您好!
请问什么叫生长构造,它和生长断层有什么关系?先谢谢您了!

教师回复:
问题:
  生长构造又叫同沉积构造,是在构造活动的同时发育沉积地层(即生长地层)的构造。生长地层由于是在构造活动的同时沉积的,其中往往会记录生长构造的活动时间和构造活动幅度。在覆盖区经常见到的生长构造是同沉积背斜和同沉积正断层(通常是通过地球物理资料识别出来的)。
  生长断层是生长构造中的一种,通常指同沉积正断层。从理论上讲,自然界应该存在同沉积逆断层,但是由于逆断层环境往往是剥蚀作用比较强烈地质环境,即使发育生长地层,也会在随后的逆冲活动中被剥蚀掉,从而难以识别同沉积逆断层。
[2008/11/8 20:59:22]

好学:

好学:

老师您好!请问什么叫构造折返?它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


教师回复:
好学:
  构造折返指地壳岩石(特别是地表—近地表岩石)通过某种方式到达地下深处,并经历地下深处的变质作用改造后再返回到地表的过程,这个术语往往针对一些特殊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如榴辉岩)而言。例如,地壳岩石通过板块俯冲作用到达岩石圈深部或地幔深处,在岩石圈深部或地幔深处受到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改造后变成榴辉岩,榴辉岩从岩石圈深处或地幔深处到达地表的过程就是构造折返。
  一般认为构造折返与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拆沉作用引起造山带岩石圈下方的地幔软流圈上涌,岩石圈上部被动伸展,岩石圈深部或地幔深处的物质在软流圈物质上涌的过程中就有可能被快速地抬升到地表。
[2008/10/23 23:42:56]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