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96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郝瑞:

老师,您好
请问
构造置换的基本类型及其区别
谢谢

教师回复:
郝瑞:
  构造置换可以从多个角度分类,根据置换与被置换的构造类型,可以把构造置换分为面状构造置换和线状构造置换,再根据面状构造与线状构造的次级类型又可以把面状构造置换和线状构造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次级类型。
[2008/12/24 9:18:51]

王春阳:

谢谢老师,从心里尊敬西北大学地质系得老师!

教师回复:
王春阳:
  作为西北大学地质系的教师,不论提问者来自何方,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为大家解答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水平。
[2008/12/23 21:43:39]

学生:

老师:
  劈理和片理有何区别?劈理面是否一般垂直岩层面?谢谢

教师回复:
学生:
  劈理是个大概念,它包括了板劈理、千枚理、片理、片麻理等次级类型,显然片理只是劈理中的一种次级类型。由于这里涉及到的构造地质学基本概论比较多,建议你参考构造地质学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一步理解劈理与片理的区别。
  劈理面与层面是两个形成机制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固定的关系,劈理面与层面平行、垂直或斜交都完全可能,不存在“劈理面一般垂直岩层层面”的关系。
[2008/12/23 21:38:37]

学生:

老师;
  可否请您帮忙分析一下武华镇地质图呢?谢谢!

教师回复:
学生:
  对武华镇地质图可以作如下分析,供参考。
  1. 构造层划分及各构造的主要特点
  武华镇地质图内发育中—下志留统、中—上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下—中三叠统和下—中侏罗统,其中下—中志留统片岩(片岩是根据发育片理合理推断的)与下伏地层之间以逆断层接触,下侏罗统与下伏地层之间以角度不整合接触。根据下—中志留统与下伏地层之间逆断层的断面和下—中侏罗统底部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可以把图区从下向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是下—中志留统构造层、中泥盆—中三叠统构造层和下—中侏罗统构造层。
  下—中志留统构造层在图区的出露范围很小,主要分布在图的西北角,由片岩组成,片理呈NE—SW走向,倾角65-72度。该构造层逆掩于下伏地层之上,逆断层的断面走向NE—SW,倾角50度,反映该构造层曾经受到NE方向的强烈挤压。
  中泥盆—中三叠统构造层占据了图区中部的大部分范围,从中泥盆统至中三叠统之间的地层连续,它们构成了一系列NE—SW向延伸的褶皱组合,其中既有宽缓的褶皱,也有紧闭倒转的褶皱。牛头山—长坡顶一带发育一个大型的宽缓向斜,向斜的两翼主要由中三叠统—中泥盆统组合,,向斜的核部出露中三叠统。王庄—长峪之间发育一个紧闭倒转的向斜,向斜的两翼主要由下三叠统—石炭系组成,向斜北西翼陡(倾角68-85度),南东翼缓(倾角30-38度),向斜的轴面向北西方向倾斜。王庄—百庄之间发育一个紧闭的倒转背斜,背斜的两翼主要由二叠系—上泥盆统组成,背斜的北西翼比较缓(地层倾角40-45度),南东翼倒转而且比较陡(地层倾角76-82度),背斜的轴面向北西方向倾斜。长峪沿着长峪北东方向发育另一个比较紧闭的背斜,背斜的北西翼比较缓(地层倾角35-40度),南东翼比较陡(地层倾角58度),反映其轴面也是向西北方向倾斜。中泥盆—中三叠统构造中褶皱的组合型式表明,该构造层在中三叠世之后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强烈挤压作用,该构造层在这次挤压活动中被褶皱变形。
  下—中侏罗统构造层的分布范围比较大,主要分布在图的东南部,由下侏罗统和中侏罗统构成,下侏罗统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下伏地层之上。该构造层中发育NE—SW向的隔槽式褶皱组合,其中的向斜紧闭,向斜核部出露中侏罗统上部地层,背斜核部出露下侏罗统。
  2. 地质演化史分析
  中三叠世末,图区受到NE方向的强烈挤压,使中泥盆—中三叠统变形形成NE—SE向的褶皱组合,强烈的挤压作用还把下—中志留统构造层的片岩从图的西北方向推覆至图的西北角并覆盖在中泥盆—中三叠统构造层之上。中二叠世末的强烈挤压作用还使图区抬升并处于剥蚀状态,导致图区缺失上三叠统。早侏罗世初,图区的东南部稳定沉降并接受沉积,形成下—中侏罗统。中侏罗世晚期,图区再一次受到NW—SE向的强烈挤压作用,在下—中侏罗统中形成隔槽式褶皱组合。
[2008/12/23 21:33:00]

问题:

老师,您好,请问节理中的左行(右行)、左旋(右旋)、左列(右列)、左阶(右阶)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也可以应用到平移断层中。还有一个问题,构造等高线图中标示断层的粗线和细线各代表什么?谢谢您!

教师回复:
问题:
    从你提出的问题来看,你可能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或者是从其它专业转到地质专业不久的学生,因为你的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
    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破裂面,既然没有明显位移就无所谓左行与右行。如果破裂面的两侧有明显的位移,那样的破裂面就不是节理,而是断层。
    左行(左旋)与右行(右旋)是一对用以表示平移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术语,对一个平移断层来说,观测者面对断层的另一盘站立,如果另一盘向着观测者的左侧运动,这个平移断层就是左行(或左旋)平移断层;如果另一盘向着观测者的右侧运动,这个平移断层就是右行(或右旋)平移断层。
    左阶与右阶是与左行—右行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用以表示平面上斜列的一组小型构造(如节理、次级断层、次级褶皱等)的排列方式,经常也用来表示平移断层的断面在地表的弯曲方式。对一个弯曲的平移断层的断面来说,观测者面朝断面走向方向站在断面上,如果前方的断面向着观测者左前方延伸,则这个断面的弯曲方式就是左阶弯曲;如果前方的断面向着观测者右前方延伸,则这个断面的弯曲方式就是右阶弯曲。
    构造等高线图中粗线与细线的含义一般需要根据图例确定,在不同作者编制的构造等高线图中粗线与细线的含义可能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粗线表示断层线,细线表示目的层的构造等高线。
[2008/12/23 14:45:41]

学生:

老师:
  请问内外地质作用类型及其对地球表面的改造有何不同?谢谢

教师回复:
学生: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以旋转能、重力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为主)引起的地质作用,根据其动力和作用方式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次级类型。
    内动力地质作用虽然是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但是它可以对地球表面产生显著的改造作用。构造运动可以在地表形成盆地(包括构造盆地、断陷盆地等)、造山带、断裂、褶皱等构造变形,这些构造变形在地表风化作用的联合作用下可能会形成山川、平原、高原、湖泊等自然地理景观。地震往往会对地球表面形成破坏,导致地面抬升、沉降、破裂,并形成褶皱和断裂等地质构造。岩浆作用有可能在地面形成火山锥、火山口凹陷、熔岩被、熔岩流等地貌和地质现象。变质作用对地球表面的改造是间接的,它通过改变岩石的类型和岩石的抗风化强度等来改造地球表面。
[2008/12/22 22:00:45]

陈杰:

如何利用劈理,小褶皱.沉积构造等小构造鉴别的层的正常与倒转,进而确立大构造的形态?

教师回复:
陈杰:
  本答疑系统分别在2008年6月4日和2008年11月18日回复过“好好学习”和阿杜提出的类似问题,请你参考有关回复。
[2008/12/22 0:04:19]

王春阳:


谢谢老师
能不能请您分析一下高庄地质图?谢谢!

教师回复:
王春阳:
    我这里找不到高庄地质图,如果你能传一份高庄地质图的扫描件至luojh@nwu.edu.cn,我可以试着分析该地质图。
[2008/12/21 22:00:50]

王春阳:

老师您好:
  请问一下,叠加褶皱是否是构造置换的一种,或者说是构造置换的早期阶段?
  如何在地质图上识别褶皱形态?
  谢谢!

教师回复:
王春阳:
  叠加褶皱与构造置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认为叠加褶皱是构造置换的早期阶段。
  在地质图上识别褶皱的形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如果地层沿着某个方向重复,在排除了断层因素后就可以确定褶皱的存在;(2)从核部向两翼,如果地层时代变新,这个褶皱就是背斜;如果地层时代变老,这个褶皱就是向斜;(3)在地层产状正常的情况下,如果两翼地层倾向相对,这个褶皱很可能就是向斜;如果两翼地层倾向相背,这个褶皱很可能就是背斜。这一原则在地层倒转的情况下就不适用了;(4)如果两翼地层界线相互平行,则这个褶皱的枢纽基本上是水平的;如果褶皱的转折端出露在地质图上,则这个褶皱的枢纽是倾伏的,而且背斜的枢纽向着转折端凸出的方向(地层时代变新的方向)倾伏,向斜的枢纽向着转折端凹进的方向(地层时代变新的方向)倾伏。
[2008/12/20 13:27:35]

一盏灯:

老师您好!请问:
名词解释:断弯褶皱作用,断展褶皱作用。

教师回复:
一盏灯:
  断层转折褶皱作用(fault-bend folding) 又叫断弯褶皱作用,指上盘断块沿非平板状断面滑动时发生弯曲而形成褶皱的过程,由这种方式形成的褶皱往往呈具平顶的宽缓褶皱。
  断层传播褶皱作用(fault-propagation folding)又叫断展褶皱作用,指正在向上扩展的冲断层前端上方地层由于吸收了下伏冲断层的位移量而形成褶皱的过程。
[2008/12/19 18:15:37]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