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92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学习:

老师:
 您好!为什么两条断层只有在切割深度有明显差异的条件下才容易引起应力集中?

教师回复:
  你的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
  一般来说,在岩石(或材料)中的缺陷附近(包括机械缺陷和结构构造缺陷)都会发生应力集中现象。断层面是岩石中显而易见的机械破碎带(韧性断层除外),断层面附近一般都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与“两条断层切割深度的明显差异”没有关系。
[2009/3/5 10:55:13]

学习:

老师:
 您好!我想问一下应力椭球体的概念?其内任何一点表示什么意义?谢谢!

教师回复:
  应力椭球体是用以表述变形岩石(或材料)内部某一点线应变状态的一个假想的椭球体。设想在岩石(或材料)变形前,在岩石(或材料)内部存在一个以考察点为球心的单位球体,该球体在变形后所成的椭球体就是应变椭球体,应变椭球体的三个主半径方向就是该点的三个应变主方向,应变椭球体的三个主半径长度就是该点的三个应变主轴的大小,按其大小分别被称之为最大主应变轴X(或A)、中间主应变轴Y(或B)和最小主应变轴Z(或C)。
  应变椭球体上某点的半径长度就代表该半径方向的线应变大小。
[2009/3/5 10:53:01]

学生:


向老师请教两个问题

1 判断一组X型剪节理共轭的关键标志是什么?

2 什么是线性左阶、线是性右阶

教师回复:
  判断两组X型共轭剪节理的关键依据是两组节理之间相互截切,不存在一组节理始终剪切另一组节理的现象。共轭剪节理是同时形成的,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早晚关系,表现为两组节理之间相互截切。如果一组节理始终截切另一组节理,说明它们之间的形成时间不同,它们就不可能是共轭剪节理。
  “线性左阶”和“线性右阶”似乎不是规范的构造地质学术语,很抱歉,我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含义。“左阶”和“右阶”是两个构造地质学术语,它们被用来表示一组斜列分布的次级断层、褶皱、节理等的排列方向,也常常用来指示在地面(近似水平面)上看到的断层面(特别是走滑断层的断面)的弯曲方向。以弯曲的走滑断层为例,观测者面朝断面延伸方向站在走滑断面上,如果断面向着观测者的左前方延伸就是左阶弯曲,如果断面向着观测者的右前方延伸就是右阶弯曲。
  本答疑系统曾在2008年12月23日应“问题”的要求解释过左行、右行与左阶与右阶。
[2009/3/2 12:07:17]

学习:

老师,如果要想在构造地质方面研究的话得具备哪些方面的基础呢?现在构造地质前沿的课题和难点主要在哪方面呢?谢谢!

教师回复:
  你的问题太大了,可能没有确切的答案。
  这里只能给你提供以下几点看法,供参考。进行构造地质研究毫无疑问首先需要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几乎涉及到地质学的各个方面。对地质构造的几何学研究需要理解地质构造所在的地层或岩石以及其空间产出状态,这涉及到矿物学、岩石学和空间几何学的有关知识;对地质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涉及到岩石的变形机制,这需要应力-应变的有关知识。由于引起构造变形的动力往往与构造运动相关,对地质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常常还需要大地构造学的有关知识。总之,在进行构造地质研究的时候,掌握的地质知识越多,研究工作就可能进行得越顺利。
  目前构造地质学的前沿课题和难点比较多,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生长地层、流变学等都是构造地质学的前沿研究课题,而且新的前沿仍在不断涌现。地质构造的动力学研究、定量化和流变学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以来都是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难点,而且可以预测,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仍是构造地质学的难点。
[2009/2/27 10:29:15]

江河:

请问一下:金牛镇的地质图上没有等高线,怎么作剖面图?

教师回复:
  在没有地形等高线的地质图上作图切剖面时对地形起伏(地形线)的要求也一定不会很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根据剖面线附近的海拔控制点、河流、山峰等特征的地形地物对地形线进行大致的控制即可。
[2009/2/24 20:45:22]

马:

向老师请教几个大地构造的问题

什么是主动大陆边缘(这里的大陆是指板块,还是指陆壳?),被动大陆边缘,A形俯冲,B形俯冲,仰冲?

教师回复:
  主动大陆边缘又叫活动大陆边缘,是大洋板块正在向其下俯冲的大陆边缘,这里的大陆是大陆岩石圈板块(即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圈层,既包括陆壳,又包括软流圈之上的地幔地分)。这种板块俯冲类型也称为B型俯冲(以贝尼奥夫(H.Benioff)的名字命名)。B型俯冲发生在板块之间。今天的太平洋两岸就是主动大陆边缘,在太平洋的西岸,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在太平洋的东岸,太平洋板块向美洲板块之下俯冲。
  被动大陆边缘是没有发生板块俯冲的大陆边缘,与这种大陆边缘相邻的大洋板块一般正处于扩张状态。今天的大西洋板块正处于扩张状态,大西洋的两岸就没有板块俯冲作用发生,大西洋的两岸就是被动大陆边缘。
  A型俯冲指一个大陆岩石圈向另一个大陆岩石圈之下的俯冲作用,它发生在板块内部。当两个大陆岩石圈地块之间汇聚时,在陆缘地区新形成的热而较轻的大陆岩石圈有可能逆冲于冷而较重的稳定大陆岩石圈地块之上。A型俯冲这一术语是为了纪念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地质学家安普费勒(O.Ampferer)而命名的。A型俯冲作用往往发生于伴生的B型俯冲作用之后或同时。A型俯冲作用会导致陆缘山系后方挤压和地壳缩短,沿俯冲带出现叠瓦状逆冲带和复杂的推覆体,并伴随着前陆盆地生成。一些地质学者认为,A型俯冲作用也可发生在大陆岩石圈内部,在地幔物质大规模剥离和下沉的情况下,可以导致大陆岩石圈发生A型俯冲,并用这种机制解释大陆裂谷基础上产生的陆内造山带。
  仰冲一般指向上逆冲,与其对应的是俯冲。
[2009/2/24 16:07:48]

浩然:

老师你好,考研成绩就要快下来了,心里很没底,但是衷心感谢老师半年多来的精心答疑,使我能在考研路上有盏明灯始终照亮前路!!
谢谢!!!希望老师工作顺利

教师回复:
  但愿你考研成功。
[2009/2/23 23:09:44]

邹涛:

 我想知道怎么画图切剖面``呢`具体点呢

教师回复:
邹涛:
  绘制图切地质剖面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1. 选择剖面线
  选择剖面线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1)尽可能垂直图区主要构造线;(2)尽可能多地切过图区主要地层。
  2. 建立基线—海拔柱投影系,投影地形线
  分析剖面沿线的地形变化特点,找到最高点和最低点,二者的高差按比例换算后就是最终成图的大致高度。以最低点为准,按比例画出比最低点低3~4cm的水平线,在该水平线上截取与剖面长度相同的线段作为基线,基线的海拔按比例换算(一般要求水平比例尺与垂直比例尺尽可能保持一致)。在基线的两端分别按比例画两条竖直的海拔柱,以基线的海拔为准,向上标定海拔,这样就建成了基线—海拔柱投影系。把地质图上剖面线与所有地形等高线的交点投影到基线—海拔柱投影系中,并用圆滑的曲线按顺序连接这些投影点就得到地形线。如果地质图内没有地形等高线,可以根据剖面沿线的高程控制点、河流、山头等特征的地形地物点大致控制地形线。
  3. 投影地质界线
  把剖面线与所有地质界线的交点投影到地形线上,并按地层产状画地质界线(注意:地质界线的倾角应该按照地层在该剖面上的视倾角画),并填充相应的岩性花纹符号。平行不整合一般用虚线,角度不整合用波纹线,实线表示整合关系。为了突出显示不同时代的地质界线,地质界线的长度一般比岩性花纹符号长0.5cm左右。
  4. 整饰图件
  擦去中间过程中有可能画的临时标记,标注图名、图例、比例尺、责任表、地层时代、地层产状(标注真倾角)、剖面方位,至此就完成了图切地质剖面图。
[2009/2/17 9:18:14]

郝瑞:

老师您好,请教几个急需答案的问题
1、有什么次生的构造标志可以判断岩层的面向,以及软沉积变形算不算呢?
2、火炬状节理
3、冲断褶隆
4、如何区分构造角砾岩和沉积底砾岩
谢谢!

教师回复:
郝瑞:
  判断沉积岩层顶面与底面的次生构造标志主要是指次生的劈理、层间褶皱等,具体的方法本答疑系统分别在2008年6月4日、2008年11月18日和2008年12月22日回复过“好好学习”、阿杜和陈杰的提问,请你参考有关回复。软沉积变形是一种同生变形,是在沉积物尚未固结成岩时就形成的,不属于次生构造。
  “火炬状节理”并不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术语,张节理被后期的矿物(如方解石)充填后,在剖面上看到的类似火炬状的形态就是火炬状节理。
  断面倾向相对(类似V字形)、冲断方向相背的两个逆冲断层拥有共同的上盘(也是上升盘),上盘在上升的同时通常会因强烈的挤压而被褶皱,形成空间上的隆起,这就是冲断褶隆。
  构造角砾岩和底砾岩形成的机制不同,构造角砾岩是在岩石形成之后由于断裂活动而形成的碎裂岩,而底砾岩是在不整合面上沉积的、由于长期风化剥蚀作用而形成的砾岩。二者的主要区别包括:(1)构造角砾岩在空间上往往呈带状分布(沿着断裂带分布),而底砾岩在空间上往往沿着不整合分布,是平面状状;(2)构造角砾岩往往与断裂带内的次级构造变形相伴,而底砾岩中并无次级构造变形;(3)构造角砾岩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较低,而底砾岩往往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
[2009/1/8 8:46:17]

刘旭峰:

老师您好
  关于金山镇地质图分析我已在您前期的答疑中找到,谢谢啦,您能否给我把金山镇的地质剖面图给我也发一份到我的邮箱,万分谢谢!!!!

教师回复:
刘旭峰:
  金山镇地质图中的AB地质剖面图已发到你的邮箱。
[2009/1/6 12:53:44]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