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90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拉:

老师你好,请问纯剪和单剪的区别?

教师回复:
  纯剪和单剪是平面应变状态的两种次级类型,它们是根据应变椭球体最大与最小应变主方向质点线与变形前相应质点线之间的不同关系来划分的。
  单剪应变是一种特殊的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它是由物体中质点沿着彼比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而成的。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质点线方位在变形前后是不相同的,又称旋转变形。单剪应变在一般构造变形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纯剪应变是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有同一的方位,沿应变主方向的质点线没有发生旋转,所以,纯剪应变又称为无旋转变形。
  本答疑系统不能上传图件,这里给你描述两个不同的变形现象,它们有助于理解纯剪和单剪。设想在变形前有两个圆,它们代表未变形的状态,现在分别通过两种变形途径使它们都变形成为椭圆。一种方式是把这个圆的底端固定,在上方施加一个水平的力矩(左行或右行都可以),原来的圆就会变成椭圆,椭圆的长轴就是最大应变主轴,短轴就是最小应变主轴。显然,随着力矩的持续作用,最大应变主轴和最小应变主轴的方位始终在不断地变化,这就是典型的单剪应变模式。另一种方式是让这个圆受到水平方面的均匀拉伸(或垂直方向的均匀挤压),原来的圆也会变成椭圆,椭圆的长轴(最大主应变轴)水平,椭圆的短轴(最小主应变轴)直立,随着水平方向拉伸作用(或垂直方向挤压作用)的不断进行,椭圆的扁率会越来越大,但是两个应变主轴的方位却是始终不变的,这就是典型的纯剪应变。
[2009/3/28 18:05:48]

young:

不好意思,是“被断地层”这个概念,我在《普通地质学》里有看到,麻烦您了

教师回复:
  “被断地层”是“被断层错断地层”的简略写法,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地质术语。
[2009/3/26 15:01:08]

young:

老师您好,
想知道被断层是个什么概念,怎样区分被断层?

教师回复:
  我从未见过“被断层”这一术语,我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工具书也没有找到关于“被断层”的任何信息,所以很遗憾,这里不能告诉你“被断层”究竟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怎样区分“被断层”。建议你参考该术语出现的文献理解该术语。
[2009/3/26 14:10:10]

一盏灯:

老师您好,分析地质图时根据什么划分构造层??构造层具体是指什么??
再有就是,有没有一些分析地质图类的练习题,可否发到我的邮箱?
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分析地质图时根据角度不整合划分构造层。构造层指特定构造演化阶段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一套地层和岩浆岩组合,同一构造层内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在形成环境和地质演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构造层的上下均被角度不整合限定。简单地说,构造层就是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形成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组合。
  本答疑系统曾经在回复相关提问时分析过武华镇地质图、松岭峪地质图和景陵峪地质图,建议你参考有关的回复。
[2009/3/25 11:04:49]

小7:

老师您好,最近遇到一个作业,是给出了某地区的地震地质剖面和地层表,来分析该区的构造演化特征,由于本人基础比较差,想问老师这种问题该如何着手分析,从深部到浅部分析?主要注意哪些方面,谢谢

教师回复:
  根据地质图或地质剖面图分析构造演化特征的步骤基本都差不多,一般都是先根据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划分出大的构造层,每个构造层对应着特定的构造演化阶段。然后再分别对每个构造层中的褶皱、断层、岩浆岩等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每一构造层(或构造演化阶段)中具体的构造演化特点。
  由于这里不能看到你所说的地震地质剖面和地层表,这里只能对你的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地震地质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和构造变形(如断层、褶皱等),但是地震地质剖面本身并不能反映某个特定的反射层究竟是哪个地质层位。地层表可以清晰地反映地层组成(也可能反映地层接触关系),根据地层表提供的信息就有可能确定地震地质剖面上地震反射层的层位。因此,把地震地质剖面图和地层表结合起来就有可能确定地震地质剖面上的地层组成、地层接触关系和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划分构造层及其相应的构造演化阶段,再根据各构造层中褶皱、断层等的分析进一步确定各构造层内的构造演化特点(构造作用时间、方式、方向、相对强度等)。分析构造演化时不是从深部向浅部进行,而是应该从下部构造层向上部构造层逐渐分析,具体的方法建议你参考本答疑系统此前对金山镇、景陵峪等地质图的分析。
  但愿上述分析对你完成作业有所帮助。
[2009/3/23 23:43:22]

学习: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水库蓄水一般如何引起地震?谢谢!

教师回复:
  水库地震是指在原来没有或很少地震的地方,由于水库蓄水引发的地震。水库地震大都发生在地质构造相对活动区,且与断陷盆地及近期活动断层有关。水库蓄水是引起岩体中应力集中和能量释放而产生地震的直接原因,水体荷载产生的压应力和剪应力破坏地壳应力平衡,引起断层错动,产生地震。水库地震一般是在水库蓄水达一定时间后发生,多分布在水库下游或水库区,有时在大坝附近。发生的趋势是最初地震小而少,以后逐渐增多,强度加大,出现大震,然后再逐渐减弱。
  水库蓄水后库水压入溶洞可能引起塌陷和气爆,水体较集中的水库还可能引起区域荷载重新调整导致岩石滑移而诱发的地震。前人的研究表明,水库诱发地震有两种重要的类型:快速响应型和滞后响应型。快速响应型水库诱发地震与水库水位变化密切相关。有的水库蓄水后,很快发生地震,这就是快速响应型。快速响应型地震的成因之一是岩溶塌陷或气爆,多发生于溶洞发育的石灰岩库段。水库荷载引发的地震也属快速响应范畴。另一类型地震则在蓄水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生,其滞后时间长短各不相同,一般为数月到数年不等。滞后响应型水库地震释放构造能,它的发生与库水沿断层渗透、断层面摩擦系数降低和岩石抗剪强度降低有关。因此,这一类型地震的强度与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不明显。破坏性大的水库诱发地震多为滞后型地震。
  水库地震与水库的作用有关,当然也与一定的构造和地层条件有关,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种诱发因素。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从1959年蓄水后,库区周围地震频度慢慢增加,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一次6.4级地震,震中烈度达到了8级,是中国已知的最大水库地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地震之一。著名的埃及阿斯旺水库的坝高110m,库容量达165亿立方米,1960年正式开工,1964年开始蓄水截流,1968年正式投入运行。此地区在修建水库前历史上无地震记录,从1980年起出现小震、微震,1981年11月在坝址西南60km库区发生了5.6级地震,1982年同一地点又发生了5级和4.6级地震。印度的戈伊纳水库位于构造上比较稳定的德干高原地区,坝高103m,该水库1962年开始蓄水,1967年12月11日,戈伊纳水库发生6.5级地震,主震的震中位置在大坝南3km,这次地震是迄今已知的水库地震中最大的一次。
[2009/3/21 15:46:31]

宋:

老师好,请问赤平投影中角距、半径角距的概念是什么?能详细解释一下吴氏网和赖特网的区别吗,我总是搞不太清楚。

教师回复:
  目前广泛使用的极射赤平投影有等角距投影网和等面积投影网。等角距投影网是由吴尔福设计的,简称吴氏网;等面积投影网是由施密特设计的,简称施氏网。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球面上大小相等的小圆(不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相交而成的圆,统称为小圆,不过圆心的经线和纬线就是一些特殊的小圆的一部分)在吴氏网上的投影仍然是圆,投影圆的直径角距相等,但由于在赤平面上所处位置不同,投影圆的大小不等,其直径随着投影圆圆心与基圆圆心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而在施氏网上的投影则呈四级曲线,不成圆,但四级曲线所构成的图形面积是相等的,且等于球面小圆面积的一半。使用吴氏网求解面、线间的角距关系时,旋转操作显示其优越性,不仅作图方便,而且较为精确。而使用施氏网时,可以作出面、线的极点图或等密度图,能够真实反映球面上极点分布的疏密,有助于对面、线群进行统计分析,但其存在作图麻烦等缺点。
  在极射赤平投影中,所谓角距指投影网上两点之间的弧线(或直线)代表的实际角度大小。如果一个小圆通过极射赤平投影在吴氏网上投影成为一个圆(这个圆一般都是一个变形了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所代表的实际角度就是半径角距。
[2009/3/19 22:43:10]

学习:

老师,您好!请问一下什么是窗棂构造和铅笔构造呢?野外孩如何识别呢?何为滑覆体与滑来峰?二者与推覆体与飞来峰的形成机制是否想反?谢谢!

教师回复:
  窗棂构造(mullion structure)是由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半圆形棂柱或呈波状起伏的浑圆棂柱的大型线状构造。它常沿着强、弱岩层相邻的强硬岩层的界面出现。强硬岩层面呈圆拱状的背形突向软弱层,而软弱层总是以尖而窄的向形嵌入强硬岩层,从而呈现出一排半圆棂柱状、形似歌德式教堂窗棂的面貌。一般认为窗棂构造,窗棂构造是岩层受顺层缩短引起的纵弯失稳形成的,代表b线理。但近代构造研究发现,在韧性剪切带中的a型褶皱或鞘褶皱等也可构成典型的窗棂构造,并且与拉伸线理方向平行一致。
  铅笔构造是能使岩石劈成铅笔状长条的一种线状构造,常见于泥质或粉砂质岩石中。一般长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横截面成不规则的多边形。铅笔构造可能是两组劈理相交的结果,相当于B型线理。但更常见的铅笔构造以其长轴与有限应变椭球的长轴平行,且找不到清楚的两组相交的劈理面,被认为是构造变形和成岩压实作用联合的产物,是收缩型应变的结果,是A型线理,但又平行于构造变形的中间轴方向。
  滑覆体是重力滑动构造的滑动体,滑覆体如果与其源区脱离联系就成为滑来峰。推覆体是逆冲推覆构造的上盘地质体,如果后期剥蚀作用使推覆体的局部与推覆体主体脱离联系而孤立存在于下盘地层之上就构成飞来峰。因此,滑覆体、滑来峰与推覆体、飞来峰的成因机制和形成环境不同,但如果说“它们的成因机制相反”是不妥当的。
[2009/3/15 16:37:49]

学习: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如何根据发育在纵弯褶皱翼部的剪裂型石香肠判定相邻岩层的方向和确定地层层序?谢谢!

教师回复:
  石香肠构造本身不能用来判断褶皱层的相对运动方向和地层层序,但是可以利用纵弯褶皱翼部的剪裂型石香肠构造的剪裂面来判断地层层序,判断的方法与纵弯褶皱层中层间劈理和次级褶皱轴面的判断方法类似,具体方法请参见本答疑系统在2008年6月4日、2008年11月18日和2008年12月22日分别回复“好好学习”、阿杜和陈杰的提问。
[2009/3/15 16:33:36]

学习:

老师,您好!我想问下压溶作用的含义?压扁作用,压溶作用,和剪切滑动作用在行成劈理的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呢?谢谢!

教师回复:
  压溶作用,又叫溶解蠕变,是岩石中一种有流体参与的塑性变形过程。由于压力的作用,岩石中的一些颗粒(通常是方解石或石英)在高压应力区发生溶解,通过流体迁移,而在低压应力区沉淀,从而造成塑性变形,这种作用称为压溶作用。压溶作用可以产生缝合线构造、颗粒的拉长等结构构造现象。
  压扁作用(flattening)是地质体在压缩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在最大主应力方向缩短、在最小主应力方向伸长的过程。岩层受到挤压,在褶皱前和褶皱过程中都可能有压扁作用。当岩层韧性较大或在温度较高和压力较大环境下受挤压时,在垂直最大主应力方向上岩层均匀增厚。韧性较低的强硬岩层在纵弯褶皱作用中形成平行褶皱后,因压扁作用使褶皱不断紧闭,翼部厚度减薄,轴部加厚。褶皱发育晚期,翼部韧性较小的薄层岩石拉伸成长轴垂直最大主应力方向的石香肠或构造透镜体,转折端形成无根钩状褶皱。在强烈压扁作用下,褶皱中将产生轴面劈理及面状构造的置换。
[2009/3/15 16:29:35]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