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87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小照:

老师你好
我想问问 地层与岩层 碳酸盐岩与碳酸岩 浊流与洪流 这些概念的区别

教师回复:
  地层与岩层是一回事。碳酸盐岩是由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等)组成的岩石;碳酸的化学组成是H2CO3,它一般不可能组成独立的岩石,所以地质上并没有“碳酸岩”这个概念。浊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一般形成于大陆架外缘、大陆斜坡上部、河口三角洲前缘或比较陡的湖岸等处。洪流是地面上的一水流形式,是在地面水流量突然增大(如突降暴雨)的情况下临时形成的巨大水流。
[2009/4/14 8:49:43]

张:

老师你好
侵入岩的产状及其主要特征

教师回复:
  侵入岩一般不成层,其产状主要有岩株、岩枝、岩脉、岩墙、岩床和岩基等。
[2009/4/14 8:43:35]

小玉:

老师你好
你能 给我论述一下 蛇绿岩套 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吗

教师回复:
  蛇绿岩套就是蛇绿岩(ophiolite),是大洋地壳的组成成分,自下而上由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组成。碰撞造山带中残存的蛇绿岩套是古大洋洋壳的残片,其中含有古大洋演化的重要信息,所以在造山带的研究中倍受重视。
[2009/4/14 8:40:17]

小照:

老师你好
我想问问 火成岩和火山岩的区别

教师回复:
  火成岩又叫岩浆岩,包括火山岩和侵入岩,火山岩是火成岩的一部分。
[2009/4/14 8:34:42]

牛:

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上次给我的解答!我看地质图的时候发现断层的走向不知道怎么判断!还有根据上盘相对下盘下移判断为正断层但它却是个逆断层(如金山镇地质图中的),我很不理解,老师能帮忙解答一下吗?谢谢

教师回复:
  断层的走向根据断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即断层线)很容易判断。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比较难判断,通常需要根据特定的标志(如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擦痕、地质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等)来判断。金山镇地质图上的断层性质已经被标示出来,如果你把图上标定的逆断层判断为正断层,说明你对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请重新检查你的判断过程。
[2009/4/13 20:46:26]

张伟:

轴迹究竟是那一条线

教师回复:
  轴面与任意平面的交线都是轴迹,所以轴迹可以无数条。
[2009/4/13 20:31:02]

小平:

老师您好!今天我在看赤平投影的时候,看到书上的一句话“半径角距相等的球面小圆,由于所在位置不同,投影后在赤平面上,大小变化很大......”请问老师这里的“半径角距”是什么意思?

教师回复:
  “半径角距”指小圆的半径长度所代表的实际角度。
[2009/4/12 21:23:16]

贝凌:

老师您好!请问中国东部、中西部含油气区大油田的分布概况

教师回复:
  中国东部的大油田主要包括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中国西部的大油田主要包括长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等。
[2009/4/12 19:54:08]

贝凌:

老师您好!请问断层的研究应从哪些方面
入手?

教师回复:
  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一般都从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方面入手,对断层的研究也不例外。具体地说,对断层的几何学研究需要确定断面的产状和断层的空间产出状态,对断层的运动学研究需要确定断层的断距和断层的活动历史,对断层的动力学研究需要确定断层发生时的地应力场环境并确定构造力的方向、大小、性质和来源等。
[2009/4/12 19:51:15]

拉姆:

老師你好,我是北京地大的地質學學生,今天無意中看到了贵校的答疑区 我很激动 同时也想请教2个问题。
1断层缺失与褶皱缺失的区别?
2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倆盘相对运动的标志 有哪些?
谢谢!

教师回复:
  虽然断层与褶皱都可以造成地层缺失,但是褶皱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造成地层在水平方向重复(而不是缺失),断层则会造成地层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重复与缺失。因此,地层缺失现象一般来说主要是由断层引起的,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一般地,如果在地层缺失部位发育断层,则地层缺失很可能是由断层造成的;如果在地层缺失部位没有发育断层但是地层已被褶皱,则地层缺失很可能是由褶皱引起的。
  在野外可以判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标志比较多,主要有:(1)被断层错断的地层、岩体、岩脉、矿体等地质体以及河流、山脉等特殊地形地物之间的对应关系;(2)断面附近的牵引构造或逆牵引构造;(3)断面附近次生的节理、断层等次级构造;(4)断面上的擦痕、阶步等次级构造;(5)断裂带内构造透镜体的斜列方向、劈理的产状等。
[2009/4/12 11:02:22]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