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67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陈臣:

老师您好,给我发张金山镇的A-B剖面图好吗,自己画了好多次,断层和构造窗那总是画不好,能发来一张给我参考下吗? 谢谢

教师回复:
  在金山镇地质图上绘制图切地质剖面图本来就是构造地质学的作业,建议你自己绘制该剖面图。绘制该剖面图时请注意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之间的地层角度不整接触关系、2条逆冲断层、一个飞来峰和一个构造窗。只要正确理解构造窗与飞来峰的空间几何形态,在剖面上应该不难画出构造窗与飞来峰。
[2009/12/16 13:43:52]

娜:

您提出的问题,当指导教师回复后才能显示出来.

我在书上仍然没有落实以下问题的具体解释,烦请老师帮忙解答: 1. 构造置换的主要特点?
2. 伸展构造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意义是什么?
3. 构造岩的分类?
4. 叶理和线理的构造意义是什么?(线理对构造运动学分析的意义?)
5. 走滑断层系统中的应力应变特征是什么?
辛苦老师了! 不甚感激!

教师回复:
  构造置换是在变形变质作用下,原有的构造(例如层理、面理等)被新生构造(如新生的面理)改造、掩盖乃至替换的作用。在构造置换强烈的地区,原有的构造呈残余状态或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面理(劈理、片理。片麻理等),给人以“构造简单”的假象。这种情况多见于多次变形的变质岩区。此外,线理、褶皱等构造也可以被置换,但相对处于次要地位。
  伸展构造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意义至少有两点:(1)可以揭示区域性拉张构造环境;(2)可以进一步确定区域性伸展事件的强度、方向、时间及动力来源等。
  构造岩(tectonite)是结构要素能反映岩石变形特征的所有变形岩石。按组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中物质运动的性质,构造岩可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①S构造岩。以面型(S面)组构要素为特征的岩石。S面泛指由颗粒边界的优选方位或由矿物形成的成分层而显现的一些面状构造。在S构造岩形成过程中,沿S面发生剪切滑动,其运动型式具有单斜对称性,并导致矿物晶格或形态定向排列,产生某种组构。以脆性破裂和剪切为特征的面型构造岩又称为SF构造岩。②B构造岩。以线型(线理)组构要素为特征的岩石。B代表变形主轴(变形椭球体的中轴)或旋转轴。据此,B构造岩又划分为两个亚类:一是非旋转型B构造岩。B轴是两组共轭剪切面的交线和内部旋转轴,剪切运动沿两组剪切面进行,产生具斜方对称的组构;二是旋转型B构造岩,又称R构造岩,B轴是一外部旋转轴,组构要素环绕B轴发生外部旋转,形成环带型组构。由于构造变动的复杂性,自然界中常见的是一些复合的构造岩,如S+B,S+R,S+B+R等。
  叶理(foliation)泛指岩石中由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所形成的面状构造。主要包括由矿物平行排列所形成的片理、片麻理和成分层理,有人将变质岩中的劈理和深成侵入岩中的面状构造也称为叶理。叶理是一个没有严格定义而且多成因的名词,不同学者的理解和应用范围有所不同。目前在变质岩中使线理用较少,通常用相应的具体名词所代替。叶理一般垂直于岩石变形时的最大压缩方向(或者说平行于XY面),一般可以用叶理来分析变形时的古应力场。
  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根据成因可分为原生线理和次生线理。前者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线理,如岩浆岩中的流线;后者是指构造变形中形成的线理。根据观察的尺度,可将线理分为小型线理和大型线理,前者指露头或手标本尺度上透入性线状构造,后者指大中尺度上不一定具有透入性的线理。常见的小型线理有: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和交面线理等。常见的大型线理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杆状构造,铅笔构造和压力影构造等。根据物质运动方向与线理之间的关系把线理分为A型线理和B型线理,A型线理是物质运动方向与线理方向平行的线理(如擦痕),B型线理是物质运动方向垂直于线理方向的线理(如褶皱枢纽)。线理可以用来判断构造变形时的应力场方向。
  关于走滑断层系中的应力应变特征,本答疑系统在2008年12月29日回复过“一盏灯”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2009/12/16 10:14:30]

学生H:

老师今天我有几道选择题不太确定,请您解答:
1有一种晶形为立方体的矿物,硬度大于小刀,不同晶面上发育三组相互垂直的生长纹,该矿物是()
黄铁矿;黄铜矿;石英;刚玉
2下列哪一种地质作用最有可能形成与其相应的岩石()
成岩作用与灰岩;火山作用与花岗岩;侵入作用与玄武岩;胶结作用与大理岩
3汶川地震属于()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诱发地震
4现代只发育基性火山岩和浅源地震的火山岩带最有可能是()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阿尔卑斯—印尼火山岩带;环太平洋火山岩带;大洋中脊火山岩带
5玄武岩的化学成分相似于()
橄榄岩;闪长岩;花岗岩;辉长岩
6一种角砾状碎块岩石为非海相成因,其组成为碎屑物质和沉积岩石,且与周围母岩性质相同,这种岩石是()
角砾岩;砾岩;浊积岩;生物碎屑灰岩,长石沙岩
7沿南美洲西海岸安第斯山脉发育一条火山链,是因为?
老师您可以简单的解释一下各个题的判断依据么?
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1. 黄铁矿;2.成岩作用与灰岩;3.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10km~20km);4.大洋中脊火山岩带;5. 辉长岩;6.角砾岩;7.纳兹卡(Nazca)板块沿着智利海沟向南美板块之下的俯冲作用在南美西海岸安第斯一线形成了一条火山链,该火山链被称之为大陆火山弧,这是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的特征之一。
  上述7个问题都属于地球科学概论的基本问题,在地球科学概论(或普通地质学)教材上都有比较明确的论述,建议你参考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理解这些问题。
[2009/12/15 23:34:55]

ME:

老师您好
如何在平面图上区别雁行排列节理组与羽列节理

教师回复:
  雁行式排列节理一般是较大规模扭动应力场的反映,一般与大型走滑断层带密切相关。羽列节理(或羽状节理)通常指发育于断面附近的、与主断面斜交的一系列小型节理(主断裂未必是走滑断层,可以是正断层、逆断层或走滑断层),其力学机制通常与断面附近的断层牵引有关,未必反映较大规模的区域性扭动应力场。
[2009/12/15 22:22:01]

student:

老师,相似褶皱与顶厚褶皱的区别要从哪些方面表述?

教师回复:
  相似褶皱与顶厚褶皱是对同一类褶皱的不同表述,这两个概念表述的对象是相同的,只不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褶皱的特点。相似褶皱(similar fold)是一种典型的褶皱几何模式,各褶皱层作相似弯曲。各褶皱层的曲率相同,但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褶皱的形态随深度没有变化。在理想的相似褶皱中,褶皱层中平行轴面测量的视厚度在各部位保持一致,而其真厚度则表现为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通常呈顶厚褶皱形态。这类褶皱一般发生于较深构造层次中、浅变质岩区或软弱岩层中。当软硬互层的岩层受到顺层挤压时,硬岩层仍形成平行等厚褶皱,软岩层因流动而形成顶厚褶皱。
[2009/12/15 22:14:58]

ME:

老师您好
断层擦痕的地质意义都有哪些?
构造等高线的概念怎么表述,有何地质意义?
什么是生长构造?


教师回复:
  关于断层擦痕,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2月8日回复过“student”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构造等高线是反映某一构造界面起伏形态的一种等高线,其含义类似地形等高线,只不过地形等高线是一种反映地面起伏形态的等高线。
  关于生长构造,本答疑系统在2008年12月8日回复过“问题”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2009/12/15 22:09:31]

学生H:

老师,大洋地壳的概念是:主要分布于大陆坡之外的海水较深的大洋地区,厚度较薄,结构较一致,我这样理解对么?大陆地壳的概念是什么呢?

教师回复:
  你对大洋地壳的表述不够完善,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最重要差别在于其物质组成,一般认为大洋地壳是硅镁质的,而大陆地壳硅铝质的。更进一步的解释请参考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6月2日对“dos”提出的问题“硅铝质和硅镁质的定义”的回复。
  大陆地壳是地壳的一种类型,主要存在于大陆、大陆边缘海以及规模较小的浅海地区。大陆地壳的化学组成以硅铝质为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岩石:一类是地壳上部的相对未变形的沉积岩或火山岩堆积,另一类是已经变形变质的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带。后者构成地球表面的山脉或在地壳深部,前者多在地壳表层的盆地及其边缘。
[2009/12/15 10:20:52]

学生:

请问老师,什么叫火炬状节理?什么叫纯剪切变形?低角度断层都有啥类型?谢谢您

教师回复:
  关于火炬状节理,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月8日回复过郝瑞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关于纯剪变形,本答疑系统在2007年2月27日、2009年3月28日和2009年12月3日分别回复过Sabrina、“拉”和娜娜提出的类似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关于低角度断层的类型,本答疑系统在2008年11月20日、2008年12月11日、2009年4月9日和2009年11月22日分别回复过孤帆、郝瑞、刘小生和“构造学子”提出的类似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2009/12/15 9:48:27]

小小:

老师您好
绘图说明河流相与三角洲相在剖面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试述岩浆作用过程及其结果。
举例说明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结果。


教师回复:
  本答疑系统不能上传图件,所以这里只能用文字描述河流相与三角洲相在剖面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河流相的主要特征或鉴别标志包括:(1)岩石类型:以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为主,少量砾岩,碳酸盐岩极少出现。成分复杂,成熟度低。(2)结构:粒级以砂、粉砂为主,分选差~中等。沉积结构丰富,具有特征的“二元结构”序列。粒度资料反映了特征的牵引流性质,粒度频率曲线常为双峰,C-M图上呈S形。(3)沉积构造:层理发育,类型繁多,以板状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最底部常具明显的侵蚀、切割及冲刷构造,常含泥砾。(4)生物化石稀少,一般保存不好。(5)沉积层序: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6)砂体形态:在平面上多呈弯曲的长条状、带状、树枝状等。在剖面上呈上平下凸的透镜状或板状嵌于四周河漫泥质沉积之中。(7)测井曲线:钟形(箱形)、尖峰形。(8)地震反射:平行、断续。三角洲相不同亚相的结构有所不同,三角洲相的主体——三角洲平原(delta plain)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是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区,是与河流有关的沉积体系在滨海区的延伸)的主要特征包括:(1)岩性方面: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和褐煤等) 。碎屑颗粒分选差,碎屑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比河流相高,粒度频率曲线多为单峰状,粒度比河流相的细。砂质沉积与泥炭和褐煤共生是该亚相的重要特征。(2)沉积构造:层理构造复杂,多为三角洲为交错层理及不规则层理,常见雨痕、干裂、足迹等。(3)生物化石:少见,淡水动物化石和植物残体。岩体呈透镜状,横向变化大。以分支河道和沼泽沉积为主体,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岩浆作用指地壳深部(至上地幔顶部)高温熔融岩浆的发生、发展、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地质作用过程。地壳深处的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当地壳因构造运动出现断裂时,可引起地壳局部压力降低,岩浆向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并占有一定的空间,或喷出地表。岩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发生重力分异作用、扩散作用,同围岩发生同化作用、混染作用;随着温度的降低,发生结晶作用。在结晶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先析出的矿物与岩浆又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矿物;温度继续降低,反应继续进行,形成有规律的一系列矿物,称为鲍温反应系列。岩浆在运移过程中,由于分异、同化混染等作用,不断地改变本身的物质成分。岩浆在地壳内部活动、演化直至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侵入作用,喷出地表后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喷出作用。岩浆作用的结果形成各种火成岩及其有关的矿产。 浆形成﹑运移﹑演化和固结的过程。岩浆形成于地下深处﹐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开始向压力较小的方向运\移。在运移过程中不断演化﹐改变其成分和物理化学状态。当上升到地壳的中﹑上部或地表时凝固﹐形成火成岩。岩浆作用包括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侵入作用是岩浆由深处上升到浅\处的过程﹔喷出作用是岩浆喷出或溢出地表的过程。在岩浆作用中﹐原来岩石成分常发生变化(演化)﹐最重要﹑最普遍的演化机理是岩浆分异作用和岩浆同化(混染)作用。
  变质作用指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主要包括下列几种: ①重结晶作用:指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同种矿物的化学组分的溶解、迁移和再次沉淀结晶,使粒度不断加大,而不形成新的矿物相的作用。例如,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②变质结晶作用:指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形成新矿物相的同时,原有矿物发生部分分解或全部消失。这种过程一般是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又称为变质反应。在矿物相的变化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岩石中的各种组分发生重新组合。在变质结晶作用中形成新矿物相的主要途径有脱挥发分反应、固体-固体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变质岩中新矿物相的出现首先受变质反应过程中物理化学平衡原理的控制,其次受化学动力学有关原理的控制。③变质分异作用:指成分均匀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不均匀的变质岩的作用。例如,在角闪质岩石中形成以角闪石为主的暗色条带和以长英质为主的浅色条带。④交代作用:指有一定数量的组分被带进和带出,使岩石的总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的成岩成矿作用。岩石中原有矿物的分解消失和新矿物的形成基本同时,它是一种逐渐置换的过程。⑤变形和碎裂作用:在浅部低温低压条件下,多数岩石具有较大的脆性,当所受应力超过一定弹性限度时,就会碎裂。在深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弹性限度时,则出现塑性变形。
[2009/12/14 23:09:54]

学生H:

老师我有以下问题想请您解答:
1对比分析河流上游与下游流水地质作用的特点
2举例说明,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工作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断层的野外研究方法
此外,我想问您节理的分期和配套的工作方法是以下两个方面么:第一,不但考虑节理本身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所在区域的地貌和构造的特征;第二,主要是在野外实地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有时候还要将统计分析的结果带回野外实地检验。
麻烦您了

教师回复:
  关于河流上游与河流下游流水地质作用的特点,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1月13日回复过骆同伟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关于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工作内容和应注意的事项,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0月29日回复过“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断层的野外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根据断层识别标志判断断层的存在;(2)根据断面附近的牵引(逆牵引)构造、次级褶皱、节理、被错断层的标志层等判断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确定断层的性质(正断层、逆断层还是平移断层);(3)确定断层与其它构造(区域构造、褶皱或其它断层等)的相互关系;(4)断层的形成与发展史。
  关于节理的分期与配套,你的论述是正确的。
[2009/12/14 11:33:26]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