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66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大四考研生:

老师,这段时间我积攒了一些问题想请教您:
1名词解释:圆柱状褶皱,共轭剪节理,滑脱褶皱作用
2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
3如何区分地层接触关系是断层还是角度不整合
4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标志
5逆冲推覆系统的构造走滑类型和特征
6共轴变形是否指共轴递进变形呀?如果不是,请您解释一下共轴变形这个名词
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圆柱状褶皱是褶皱的一种类型,如果一个褶皱的形态可以用一条直线平行其自身移动刻画出来,这个褶皱就是圆柱状褶皱,这条直线就称之为该褶皱的褶轴。
  关于共轭剪节理,本答疑系统在2008年12月17日回复“构造地质学”的提问时解释过共轭剪节理,请参考有关回复。关于滑脱褶皱作用,本答疑系统在2008年12月31日回复“一盏灯”提出的问题“逆冲断层相关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和主要特征”时解释过滑脱褶皱作用,请参考有关回复。
  关于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1月30日回复过“大四考研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关于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2月10日回复过刘贝贝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你的第5个问题表述不清,不知所云。
  共轴变形就是共轴递进变形。
[2009/12/17 20:35:22]

学生H:

老师您好,我有以下问题想请教您:
1请您解释一下以下名词:晶质矿物,冰期与间冰期,大洋中脊,火山作用,转换断层
2老师泥质岩类的代表岩石,除了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之外,还包括哪些代表性岩石?
这次的问题较多,麻烦老师了。

教师回复:
  冰期是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又称冰川期。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纪,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1.5亿年的周期。间冰期是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
  大洋中脊又名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它是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板块构造理论中,大洋中脊是大洋板块生长的部位,属于分离型板块边界。
  火山作用是火山活动及其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的总称。包括在地面的影响和对地下的影响,例如:引起地震,改变地球面貌,形成熔岩高原、火山锥、火山地堑、火山构造凹地等地表形态;喷出碳酸气、火山灰和其他气体,改变大气成分及影响大气活动;分离出火山水,增加地球水圈质量;以及使地下水温度升高,造成温泉、矿泉、间歇喷泉;促进地球内部元素迁移,形成矿床等等。这些作用有的在火山喷发时表现出来,有的则在喷发前后长时期产生影响。
  关于转换断层,本答疑系统在2007年4月21日在回复康健提出的问题时解释过转换断层,请参考有关回复。
  你的第2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和麻粒岩都是变质岩,其中板块和千枚岩可能是泥质岩石,也可能不是泥岩岩石;而片岩、片麻岩、麻粒岩通常都不是泥质岩石。泥岩是典型的泥质岩石。
[2009/12/17 19:08:31]

小天:

请问老师:湖泊相的主要砂体类型有哪些,并详细说明每种类型特征?麻烦老师了,非常感谢!

教师回复:
  湖泊相的砂体主要发育在浅湖亚相和滨湖亚相,在湖控三角洲的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扇三角洲扇前缘亚相、水下河道、水下河口坝等部位都可能发育砂体。在深湖-较深水湖亚相也可能发育少量的浊积砂体。关于各砂体特征,请参考有关的沉积学教材。
[2009/12/17 16:42:58]

小李:

老师你好,彭城地区的各类地质条件怎样??希望你能详细的告诉我 ,谢谢

教师回复:
  很遗憾,我未曾做过彭城地区的地质研究,所以不能告诉你彭城地区的地质条件。2009年1月5日,缠建龙在本答疑系统也曾问过一个关于彭城地质剖面的问题,看来彭城地区的地质特征确实值得研究。
[2009/12/17 14:34:31]

小小:

老师您好
页岩的极薄层理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回复:
  页岩(Shale)是粘土岩的一种,其极薄的层理(页理)与其它沉积岩层理的形成机制是相似的,静水低能环境中细粒粘土物质的缓慢沉积是形成页理的有利条件。页岩其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
[2009/12/17 6:48:09]

ME:

老师好,
1.纵节理发育于岩体( ).
2.如何区别平移断层和转换断层异同点?
3.应变椭球体AB、BC、AC面与张裂面和剪裂面的空间关系都是怎样的?

教师回复:
  关于第1个问题,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2月2日回复过“ME”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论述平移断层和转换断层的异同点时最好画图说明,这里只能用文字说明。平移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差别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1)二者形成的大地构造位置不同。平移断层在大陆板块内部大部出现,而转换断层主要存在于洋中脊处,目前已知的陆地上唯一的转换断层是圣安德烈斯断层;(2)二者的运动学特征不同。平移断层的两盘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位移量在断面中段最大,沿着断面走向向两端逐渐递减,在断面终止的部位位移量减小为零。对洋中脊处的转换断层而言,在断面两侧被错断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断层两盘确实具有平移断层的特征,但是在两个洋中脊断点之外,沿着断面走向方向断层的位移突然减为零,平移断层将不再存在。
  应变椭球体的BC面对应着张裂面,剪裂面与主应变面斜交。
[2009/12/16 21:18:02]

ME:

老师好,
问答题中,问如何测量断层擦痕及线要素的侧伏向和侧伏角该如何回答?

教师回复:
  侧伏向和侧伏角是以线状构造所在平面为参照的,所以测量断层擦痕的侧伏向和侧伏角时必须先确定断面的走向线。在断面走向线所指的两个方向中,指向擦痕下倾方向的那个方向就是该擦痕在断面上的侧伏向,擦痕与断面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就是的擦痕在断面上的倾伏角。
[2009/12/16 20:46:39]

ME:

老师您好,从哪些方面区别解理、节理、劈理的异同点?

教师回复:
  解理、节理和劈理的共同点是都具有面状特性,但是它们在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解理是与矿物晶体相关的一个概念,矿物晶体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这种性质称为解理。解理可以用来区别不同的矿物质[1],不同的晶质矿物,解理的数目,解理的完善程度和解理的夹角都不同。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样品和显微镜下区别不同的矿物质。 在标本的破裂面上一般看到闪光的断裂面为闪光的平面,即解理面。解理面一般平行于晶体格架中质点最紧密,联结力最强的面。 因为垂直这种面的联结力较弱,晶粒易于平行此面破裂。相对来说,面与面之间的联结力最弱。解理是反映晶体构造的重要特征之一。且较晶形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不论矿物自形程度高低, 解理的特征不变,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依据。一般可依据解理的有无,发育完全程度(以解理面的完整程度为标志)以及组数和各组交角来区分矿物。
  节理和劈理都是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形成的次生面理构造。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破裂面就是断层),它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在岩石露头上很容易见到节理。
  劈理是变形岩石中能使岩石易于沿一定方向劈开成无数薄片的面状构造。劈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具有域构造,表现为岩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域相间排列。劈理域通常是由云母类矿物或不溶残余物富集而成的平行或交织状薄膜或薄条带,即肉眼所见使岩石易于沿此劈开的劈理面。劈理域中原岩常被强烈改造,矿物或矿物集合体的外形或内部晶格具有明显的优选方位。微劈石域是由夹于劈理域间的薄板状或透镜状岩片构成,其中原岩的矿物和组构一般仍保持原貌。劈理域与微劈石间的边界可以是截然的,也可以是渐变的。滑劈理和流劈理都是由于岩石中的片状或板状矿物或矿物集合体的定向排列在岩石中显示出来的面状构造,它们不显示为岩石中的破裂面,而节理是岩石中的破裂面,在这一点上可以很容易地把节理与滑劈理、流劈理区别开。破劈理与剪节理有一些相似,它们之间比较难以区分。破劈理是岩石一组密集的平行的剪裂面,剪节理是岩石中在剪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节理,剪节理的密集程度通常要小于破劈理,但是剪节理的延伸长度通常要大一些。
[2009/12/16 15:58:02]

地质:

请老师帮忙解答下:相标志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意义

教师回复:
  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1月13日回复过“zhlwt”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2009/12/16 14:41:53]

小天:

请问老师:在地质读图题中,如何判定断层的性质?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有什么根据吗?

教师回复:
  在地质读图题中,如果遇到判定断层性质的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1)首先判断断层的断面倾向,以便确定断层的上盘与下盘。在地形地质图上,也可以根据“V”字形法则或断面不同高程走向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判断断面倾向。(2)判断究竟是倾滑断层,还是走滑断层。如果是倾滑断层,则断层两盘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就是上升与下盘的关系;如果是走滑断层,则断层两盘之间的相对运动就是左行与右行的关系。(3)根据被断层错断的标志体(地层、岩脉、其它断层、褶皱等)判断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这一点比较复杂,需要灵活应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09/12/16 14:38:07]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