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65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学生z: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自学岩石学的学生,对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之间的异同处(包括结构组分构造成因等方面)归纳的不怎么完善,请老师帮我详细讲解下,辛苦您了老师!

教师回复:
  本答颖系统在2009年11月13日回复过由“考研”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2009/12/22 10:04:21]

xf:

老师,麻烦给我解答以下问题。
构造地质学中有没有断地、生长褶皱、雁行和侧羽、褶皱软断层的概念?如果有,请解释一下。
谢谢,祝老师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教师回复:
  “断地”、“侧羽”和“褶皱软断层”似乎不是构造地质学的专业术语,至少不是广泛被使用的专业术语,这里不能为你解释其含义,请参照出现这些术语的文献理解这些术语。构造地质学中常把一系列次级构造的斜列方式称之为雁列式排列,但“雁行”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在褶皱生长的同时伴随有沉积作用的褶皱就是生长褶皱,生长褶皱主要是背斜。
[2009/12/22 4:06:30]

student:

老师您好
请问通过哪些指示物可以识别不同的沉积环境?(主要介绍岩石、生物、矿产方面就可以)

教师回复:
  岩石、生物和矿产等方面的相标志可以用于识别不同的沉积环境。
[2009/12/21 21:31:49]

学生H:

老师,我有以下问题:
1科里奥利力是在赤道处最小,两极处最大,我的理解对么?
2一般情况下,酸性岩的温度是比基性岩低吧?
3褶皱的枢纽是(同一)岩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各岩层面上枢纽连接构成的面为轴面(这个判断题我认为是对的,可是答案说是错的,应该是答案有问题吧?)
4除人类污染外,暴雨后河流中呈现棕色是因为水流里有泥沙和碎石吧?还与其他原因(比如悬移,溶解之类的作用)有关么?


教师回复:
  1.你关于科里奥利力的描述是对的。2.一般情况下,酸性岩浆的形成温度低于基性岩浆。3. 关于枢纽与轴面的论述是对的。4. 除人类污染外,暴雨后河流中呈现棕色是因为水流里含有呈悬移状态的细粒碎屑物(不太可能是因为某种溶解物质所致,因为迅速汇集的水流中不太可能溶解太多的化学物质)。
[2009/12/21 13:23:33]

谢谢老师:

老师您好 有几个普地问题
1.三种矿物,石英 重晶石 方解石,根据哪些标志能够把他们鉴定出来?
2.灰岩 长石粗砂岩 泥岩,根据哪些常规标志能够在室内把他们鉴定出来?
3.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最重要的三项差别是什么?

教师回复:
  矿物在颜色、晶形、透光性、硬度、密度、磁性、压电性、焦电性、光性等方面的特性是准确鉴定矿物的依据,实际上可以利用矿物在某些方面的显著特点鉴定某些矿物。石英通常呈白色、乳白色、灰白半透明状态,晶体形态较好的石英通常呈具有菱形末端的六边形棱柱体,石英的硬度较大(莫氏硬度为7),断面具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这些特征可以用来鉴定石英。重晶石的晶体常呈厚板状,纯净的重晶石透明无色,一般为白色、浅黄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较小(莫氏硬度3~3.5),比重大(比重4.5)。方解石与石英有些类似,但方解石的晶体常呈菱面体或复三方偏三角面体,方解石的硬度明显小于石英(方解石的莫氏硬度为3),方解石的玻璃光泽明显不同于石英的油脂光泽。
  岩石的成分和结构构造是鉴定岩石的依据。长石砂岩是一种碎屑岩,在手标本上应该能够看出长石碎屑和砂粒结构,灰岩和泥岩一般都没有砂粒结构(砾屑灰岩除外)。灰岩一般呈灰色、灰黑色或灰白色,泥岩的颜色一般较杂;灰岩用盐酸滴定时会起泡,泥岩则一般不会起泡。
  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在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活动、地震等构造作用比较强,被动大陆边缘总体处于伸展环境,构造活动较弱。活动大陆边缘的岩浆活动强烈,常形成火山弧(或岩浆弧、岛弧),而被动大陆边缘则一般没有岩浆活动。活动大陆边缘可能发生双变质带,而被动大陆边缘则可能发生埋藏变质作用。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物中可能发育火山碎屑岩、浊积岩等反映构造活动性比较强的岩石组合,而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物中则通常不发育这类岩石组合。
[2009/12/20 13:14:47]

学生:

请问老师长石砂岩的主要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还有砂岩的分类问题,怎么不同的教课书分类方法不一样?有点困惑

教师回复:
  长石砂岩(arkose)是一种长石碎屑含量大于25%的砂岩(其中石英含量 <75%,可含较多的云母和重矿物),它包括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长石的种类多为酸性斜长石和钾长石。一般为粗砂状结构,肉红色至灰色,分选性和磨圆度变化较大,由很好至极差。常含较多的杂基,胶结物多为碳酸盐质、硅质、铁质。当砂粒中含较多量的石英碎屑(石英大于75%)时,即过渡为长石石英砂岩(feldspathic quartz sandstone),或称次长石砂岩(subarkose)。当岩石中含大量杂基时,则属长石杂砂岩(feldspathic graywacke)。长石砂岩多由长英质母岩,如花岗岩、片麻岩经机械风化,短距离搬运,在山前或山间盆地堆积而成。长石砂岩是一种低成分成熟度的碎屑岩,反映具有强烈剥蚀作用的构造环境。
  就像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案一样,砂岩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案,在不同的教科书里看到不同的分类方案是正常的。按砂岩中杂基含量可以把砂岩分为两大类,杂基<15%为净砂岩,杂基>15%为杂砂岩(又称硬砂岩)。砂岩的三角分类图解也是常见的砂岩分类方案,三角图的三个端元分别是石英(Q)、长石(F)、岩屑(R),在此图解中砂岩被分为3类:Q>75%为石英砂岩类;Q<75%的砂岩分两类,即长石砂岩类(F>R)和岩屑砂岩类(R>F)。石英砂岩类分4种:纯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类分3种: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次长石砂岩。岩屑砂岩类分3种: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次岩屑砂岩。
[2009/12/19 16:46:58]

王敏:

彭城地区地质图 肖城右边的向斜两侧的地层是都向左边倾斜的吗?左侧的是倒转地层吗?肖城左侧的断层是向肖城那边倾斜吗?


教师回复:
  我这里没有彭城地区地质图,如果你能把彭城地区地质图发到luojh@nwu.edu.cn,我将解答你提出的问题。
[2009/12/19 13:14:52]

娜:

老师:
气球膨胀作用怎么解释?
位错攀移和位错滑移有什么区别啊?

教师回复:
  气球膨胀(ballooning)又称膨胀式底辟,由于岩浆的热气球作用(因减压而体积膨胀)而产生的岩体膨胀所形成的构造,可分为热气球一次上升而产生的原地膨胀和多次脉动而形成的同心环状岩体。
  位错攀移和位错滑移是晶体内两种不同的位移迁移方式,位移攀移的迁移方向垂直于滑移面,位错滑移的迁移方向平行于滑移面。位错攀移(dislocation climb)指刃型位错在晶体内沿着垂直于滑移面方向上的运动,位错攀移是一种扩散过程,借助于空位或质点的扩散与运动,刃型位错向上、向下攀移一定的原子间距。位错滑移(dislocation glide)指位错在晶体内沿滑移面的运动。在剪应力作用下,原子发生位错是在包含其伯格斯矢量的平面上运动,称为位错滑移,其运动方式类似蠕虫爬行,是沿着滑移面逐步传播、移动的。
[2009/12/18 15:14:58]

谢谢老师:

老师您好
如何回答大陆漂移说与威尔逊旋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侵蚀基准面、均衡补偿面、河流平衡剖面有何区别?
克拉与克拉克值的异同点该怎么说?
斑状结构与变晶结构的异同?


教师回复: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Alfred Wegener,1880-1930)最初于1912年提出的大地构造学说,魏格纳在1915年出版的《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中系统论述了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主要有3点内容:(1)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威尔逊旋回是论述洋盆从发生、发展到最终消亡过程的一种理论。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发展过程。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首先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系统归纳了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就称之为威尔孙旋回,一般包含6个阶段:(1)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当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如现代的东非裂谷;(2)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 红海、亚丁湾;(3)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如大西洋;(4)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5)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6)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即构造运动具周期性。
  可见大陆漂移学说主要关心的是大陆问题,而威尔逊旋回主要关心的是大洋问题。事实上大陆的漂移与大洋盆地的演化是密切相关的,大洋盆地的扩张作用必须导致洋盆两侧大陆的漂移。板块构造学说就很好地解释了大陆漂移与威尔逊旋回之间的相互关系。
  侵蚀基准面(erosion basis,basis level of erosion)又称侵蚀基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其高低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状态,其升降会引起长河段的冲淤和平面上的变化。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通常分为两类:总的或永久的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及地方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侵蚀的限度,往往受某一基面所控制。就一条河流各河段而言,一些坚硬的岩坎、湖泊与河流的汇口等,起着暂时的、局部控制河流下蚀的作用,因之这种岩坎、汇口就称之为地方侵蚀基准面。对于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对所有入海河流而言,海平面起着控制整个流域水流的下蚀限度,因此海平面也是终极侵蚀基准面。由于海面或湖面本身并不固定,因此有人建议把河流作用停息,并为海浪过程和湖浪作用所代替的那一点称侵蚀基准面。实际上较大的河流,在入海或入湖以侵蚀基准面和局部侵蚀基准面后并不立即停止侵蚀,在一定范围内还能继续切蚀海底、湖底形成水下河谷形态,称湖底或海底河槽。这是由于异重流作用和河流的流水有一定的惯性,动能并不立即消失的缘故。
  均衡补偿面是与地壳均衡有关的一个概念。地壳均衡(isostasy)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普拉特-海福德地壳均衡模型认为大地水准面之下某一深度处存在一个等压面,这个等压面又称均衡补偿面。
  河流平衡剖面(river profile of equilibrium)又称河流均衡剖面。假定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总是使整个河床纵剖面方向趋于平缓,最终形成一个平滑的、下凹的曲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证河流泥沙的正常运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积;这种理论的河床纵剖面称河流的平衡剖面。实际上在自然界侵蚀和堆积是矛盾的统一体,平衡是很难达到的,即使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达到也只是暂时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
  克拉与克拉克值除了在字面上均含有“克拉”这两个字之外,在含义方面几乎没有共性。“克拉(ct)”本来是地中海地区长角豆树的种子,由于这种种子具有近乎一致的重量,因而长角豆树种子就被用作珠宝和贵金属的重量单位,一克拉即等于一粒小角树种子的重量。后来人们用“克拉”表示钻石的重量。在现在的公制单位中,1克拉相等于200毫克,在1907年之前,一克拉等于205毫克,即0.205克。即:1克拉(ct)= 200毫克(mg)= 0.2克(g)。
  克拉克值(Clarke value)是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1889年美国化学家弗兰克·威格尔斯沃斯·克拉克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的论文,将来自不同大陆岩石的许多分析数据分别求得平均值,并得出陆壳中元素的丰度。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国际地质学会将地壳元素丰度命名为克拉克值。丰度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克/吨表示。
  斑状构造是火成岩结构之一。岩石由大小截然不同的结晶颗粒组成的结构,大颗粒称为斑晶,小颗粒称为基质。大颗粒镶嵌在细小的隐晶质或玻璃质的基质中,形成斑点状,故名。是浅成岩和部分熔岩所特有的结构。斑晶多在深处或岩浆上升过程中晶出,结晶较早,而基质则形成较晚,在相对快速冷凝条件下形成。变晶结构(crystalloblastic texture)又称变斑晶结构(metaerystal texture,phenoblastal texture),是一种因变质作用使矿物重结晶所形成的结构,变质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晶质结构,这是变质岩中最主要的一种结构,按照矿物颗粒的大小,可将变晶结构划分为粗粒变晶结构、中粒变晶结构和细粒变晶结构。
[2009/12/18 14:57:28]

student:

老师您好
雅丹(风蚀)地貌的概念怎样解释

教师回复:
  雅丹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世界各地的荒漠都不同程度发育雅丹地貌。
[2009/12/17 21:00:49]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