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老师: |
|
老师您好
如何回答大陆漂移说与威尔逊旋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侵蚀基准面、均衡补偿面、河流平衡剖面有何区别?
克拉与克拉克值的异同点该怎么说?
斑状结构与变晶结构的异同?
教师回复: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Alfred Wegener,1880-1930)最初于1912年提出的大地构造学说,魏格纳在1915年出版的《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中系统论述了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主要有3点内容:(1)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威尔逊旋回是论述洋盆从发生、发展到最终消亡过程的一种理论。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发展过程。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首先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系统归纳了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就称之为威尔孙旋回,一般包含6个阶段:(1)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当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如现代的东非裂谷;(2)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 红海、亚丁湾;(3)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如大西洋;(4)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5)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6)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即构造运动具周期性。
可见大陆漂移学说主要关心的是大陆问题,而威尔逊旋回主要关心的是大洋问题。事实上大陆的漂移与大洋盆地的演化是密切相关的,大洋盆地的扩张作用必须导致洋盆两侧大陆的漂移。板块构造学说就很好地解释了大陆漂移与威尔逊旋回之间的相互关系。
侵蚀基准面(erosion basis,basis level of erosion)又称侵蚀基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其高低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状态,其升降会引起长河段的冲淤和平面上的变化。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通常分为两类:总的或永久的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及地方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侵蚀的限度,往往受某一基面所控制。就一条河流各河段而言,一些坚硬的岩坎、湖泊与河流的汇口等,起着暂时的、局部控制河流下蚀的作用,因之这种岩坎、汇口就称之为地方侵蚀基准面。对于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对所有入海河流而言,海平面起着控制整个流域水流的下蚀限度,因此海平面也是终极侵蚀基准面。由于海面或湖面本身并不固定,因此有人建议把河流作用停息,并为海浪过程和湖浪作用所代替的那一点称侵蚀基准面。实际上较大的河流,在入海或入湖以侵蚀基准面和局部侵蚀基准面后并不立即停止侵蚀,在一定范围内还能继续切蚀海底、湖底形成水下河谷形态,称湖底或海底河槽。这是由于异重流作用和河流的流水有一定的惯性,动能并不立即消失的缘故。
均衡补偿面是与地壳均衡有关的一个概念。地壳均衡(isostasy)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普拉特-海福德地壳均衡模型认为大地水准面之下某一深度处存在一个等压面,这个等压面又称均衡补偿面。
河流平衡剖面(river profile of equilibrium)又称河流均衡剖面。假定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总是使整个河床纵剖面方向趋于平缓,最终形成一个平滑的、下凹的曲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证河流泥沙的正常运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积;这种理论的河床纵剖面称河流的平衡剖面。实际上在自然界侵蚀和堆积是矛盾的统一体,平衡是很难达到的,即使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达到也只是暂时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
克拉与克拉克值除了在字面上均含有“克拉”这两个字之外,在含义方面几乎没有共性。“克拉(ct)”本来是地中海地区长角豆树的种子,由于这种种子具有近乎一致的重量,因而长角豆树种子就被用作珠宝和贵金属的重量单位,一克拉即等于一粒小角树种子的重量。后来人们用“克拉”表示钻石的重量。在现在的公制单位中,1克拉相等于200毫克,在1907年之前,一克拉等于205毫克,即0.205克。即:1克拉(ct)= 200毫克(mg)= 0.2克(g)。
克拉克值(Clarke value)是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1889年美国化学家弗兰克·威格尔斯沃斯·克拉克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的论文,将来自不同大陆岩石的许多分析数据分别求得平均值,并得出陆壳中元素的丰度。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国际地质学会将地壳元素丰度命名为克拉克值。丰度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克/吨表示。
斑状构造是火成岩结构之一。岩石由大小截然不同的结晶颗粒组成的结构,大颗粒称为斑晶,小颗粒称为基质。大颗粒镶嵌在细小的隐晶质或玻璃质的基质中,形成斑点状,故名。是浅成岩和部分熔岩所特有的结构。斑晶多在深处或岩浆上升过程中晶出,结晶较早,而基质则形成较晚,在相对快速冷凝条件下形成。变晶结构(crystalloblastic texture)又称变斑晶结构(metaerystal texture,phenoblastal texture),是一种因变质作用使矿物重结晶所形成的结构,变质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晶质结构,这是变质岩中最主要的一种结构,按照矿物颗粒的大小,可将变晶结构划分为粗粒变晶结构、中粒变晶结构和细粒变晶结构。 |
 [2009/12/18 14:57:2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