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32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华:

老师您好:
水平构造运动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至少列出4种,并描述其变形特点。
以前的回复是什么水平挤压水平拉张什么的,这个不好答啊,有没有具体点的,比如说褶皱断层之类的?
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水平构造运动”与“水平构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1月26日对“考研人”提出的关于4种“水平构造运动”类型的回复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你实际关心的是“水平构造”,请参考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1月13日对“考研人”提出的问题“水平构造表现形式有那些?至少4种,并描述其变形特点”。
[2011/1/8 22:04:48]

林:

老师您好:
  有个地质图的构造发展史我不会分析,请老师帮忙分析下,图我已经发到luojh@nwu.edu.cn上了,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对地质图构造演化史的分析一般都是从划分构造层并详细分析各构造层的特征开始的。
  图区发育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下侏罗统和白垩系,在图的西北角还发育花岗闪长岩体,其中下侏罗统和白垩系分别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根据这两个角度不整合可以把图区从下向上依次划分为三个构造层:古生界构造层、下侏罗统构造层和白垩系构造层。
  古生界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中部和东部,由奥陶系至二叠系构组成,总体构成一个EW~NE向延伸的背斜构造,背斜的枢纽向E~NE方向倾伏。古生界构造层被SE-NW向延伸的F1正断层和F2逆断层(F2逆断层有两条)截切。下侏罗统构造层仅分布在图的西南部,其下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构造层之上,其上被白垩系构造层覆盖。图区西北角出露的花岗闪长岩体既侵入于古生界构造层之中,也侵入于下侏罗统构造层中。花岗闪长岩体覆盖两条F2断层,但是被F1断层截切。白垩系构造层分布在图的西南角和东北角,该构造层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下侏罗统和花岗闪长岩体之上,F1断层被白垩系覆盖。
  图区的构造演化史:奥陶纪至二叠纪,图区构造活动相对比较稳定(或者持续沉降),连续沉积了奥陶系至二叠系。二叠系沉积之后,图区受到近南北向挤压,奥陶系-二叠系因挤压而形成近EW~NE向延伸的背斜构造。此次挤压作用还使图区成为隆起区,导致图区缺失三叠系。在南北向的挤压作用之后,图区的挤压方向发生转变,发生自SW向NE方向的挤压作用,在图区形成两条F2逆断层。图区西南部从早侏罗世初开始稳定沉降,发育下侏罗统。在早侏罗世末,在伸展作用背景下在图区西北部形成花岗闪长岩体。在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之后,SW-NE方向的伸展作用在图区中部形成SE-NW向延伸的F1正断层。图区的西南角和西北角从白垩纪初开始稳定沉降,分别发育白垩系。
  F1是正断层。该断层的断面截切由奥陶系-二叠系构成的背斜构造,断面两侧背斜核部志留系出露宽度的变化特征可以被用来判定该断层的性质。该断层的断面向NE倾斜,NE盘(上盘)核部志留系的出露宽度明显小于SW盘(下盘),NE盘(上盘)是下降盘,因此这是一个正断层。
  F2是逆断层。判断的依据与F1断层类似,断面两侧背斜核部地层(泥盆系)出露宽度的变化可以被用来判断层该断层的性质。NE侧那条F2断层的断面向SW倾斜,南西盘(上盘)断面附近背斜核部地层(志留系-泥盆系)的出露宽度明显大于北东盘(下盘)断面附近背斜核部地层(泥盆系)的出露宽度,南西盘是上升盘,这是一个逆断层。
[2011/1/8 21:24:23]

Q:

老师,您好!问几个名词解释:1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
2重力流
3云英岩
4晶质矿物

教师回复:
  白云石化作用是指白云石取代方解石、硬石膏和其他矿物的作用,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指与沉积物的沉积作用基本同时发生的白云石取代方解石、硬石膏和其他矿物的地质过程。
  重力流又称沉积物流(sediment flow)、惯性流(inertia flow)、高密度悬浮液(high concentration dispersion),是对沉积物和液体的混合流的总称。根据颗粒支撑的机理,分四种沉积物重力流类型:①碎屑流(颗粒由杂基支撑);②颗粒流(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分散压力支撑);③液化沉积物流(由排泄孔隙流体造成);④浊流(由流体紊流造成)。在沉积物重力流中,颗粒不仅呈悬浮状态移动,而且还有床沙载荷拖曳移动;沉积物重力流的扩散运动,也将其上流体拖曳向前。
  云英岩(greisen)主要是由白云母、石英、黄玉、电气石、萤石以及锡石、黑钨矿等矿物组成的浅色蚀变岩石,它是一种变质岩,由花岗岩类在高温气化热液作用下经交代蚀变形成。呈灰白、灰绿、粉红等色,具细、中粒鳞片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云母、黄玉、电气石和萤石等,其次为绿柱石、石榴石、金红石等。
  晶质矿物指具有晶体结构的矿物。
[2011/1/7 17:27:38]

陆严:

鸭子河工程地质图给您发了,只是有几个图不清晰,剖面图是按表格里面的数据画出的,谢谢您了

教师回复:
  《鸭子河工程地质图》上有20口钻孔,对该图的详细分析需要对20口钻孔的数据进行处理。这里仅对该图的河谷地貌和基岩特征进行简单地分析,供参考。鸭子河地区发育四级河流阶地:一级河流阶地是现在的河床(图上的I),二级河流阶地是图上的III,三级河流阶地是图上的V,四级河流阶地是图上的VII。从一级阶地到四级阶地的高差为70-8.3=61.7m,从一级阶地到四级阶地的水平距离约为500m,阶地高差相对于水平距离来说较小,所以鸭子河河谷的“V”字形特征并不显著,不属于深切河谷。
  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的基岩主要由侏罗纪花岗斑岩和侏罗—白垩系安山质火山岩构成。三级和四级阶地的基岩主要由侏罗—白垩系安山质火山岩和上白垩统浦口组紫红色砂岩、粉砂岩组成。
[2011/1/7 15:36:04]

陆严:

老师您好,能帮我 分析一下鸭子河河谷地貌特征和基岩地质情况吗,这部分脑子里面很混乱,对于昨天的讲解,很详细,谢谢您

教师回复:
  我这里没有鸭子河地质图。如果你能把鸭子河地质图发到邮箱luojh@nwu.edu.cn,我可以试着分析该图。
[2011/1/6 11:09:19]

Q:

老师请教您几道选择题:
1、辉绿岩属于(  )
A、酸性的岩基B、中性的岩墙C、基性的岩床D、超基性的岩株
2、某同学对“倾斜地层地质构造模型”在其某剖面上描述正确的是(  )
A、横剖面,自下而上中等倾斜并依次发育O、S、D、C地层,地层线平行且水平。
B、纵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发育O、S、D、C地层,地层线倾斜且平直。
C、横剖面,自下而上中等倾斜并依次发育O、S、D、C地层,地层线平行且平直。
D、纵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发育O、S、D、C地层,地层线倾斜且平行。
3、根据重力均衡原理,解释当前青藏高原的重力均衡模式应为(  )
A、普拉特模式B、拉普拉斯模式C、康德模式D、艾里模式
4、在下列描述地球物理性质中,不正确的是( )
A、压力从地表向下总体上逐渐增大,在古登堡界面附近达到最大,在地心逐渐变小。
B、地温是从常温层向下总体上逐渐升高的。
C、密度自地表向地心总体上逐渐变大。
D、重力自地表向下逐渐增大,在古登堡界面附近达到最大,在向地心逐渐变小。
5、下列对岩石描述正确的是(  )
A、片麻岩,中粗粒结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中-高级变质。
B、片麻岩,中粗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中-高级变质
C、片岩,中-细粒片状结构,粒状鳞片变晶构造,中级变质
D、片岩,中-粗粒鳞片粒状变余结构,片状构造,中级变质。

教师回复:
  1、可能没有正确选项。2、C。3、D。4、A。5、A。
[2011/1/5 23:06:46]

西:

老师您好;请问在地质图中怎么样分析发育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类型及形成的相应的岩浆岩和变质岩

教师回复:
  通常根据图区岩浆岩的类型、规模、分布位置、与周围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分析岩浆作用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时代,根据图区变质岩的岩性、产出状态、与周围地质体之间接触关系等分析变质作用的类型、强度和发生时间等。
[2011/1/5 22:20:11]

水平:

水平构造运动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来.

教师回复:
  关于水平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1月26日回复过“考研人”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1/5 21:11:04]

骆:

非常感谢罗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谢谢!

教师回复:
  
[2011/1/5 15:56:34]

陆严:

老师您好,请问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怎么诉说,还有某地区的地质构造分析该从哪些方面分析,先谢谢您

教师回复:
  褶皱构造对工程建筑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褶皱核部岩层由于受水平挤压作用,产生许多裂隙,直接影响到岩体的完整性和强度,在石灰岩地区还往往使岩溶较为发育。所以在核部布置各种建筑工程,如厂房、路桥、坝址、隧道等,必须注意岩层的坍落、漏水及涌水问题。(2)在褶皱翼部布置建筑工程时,如果开挖边坡的走向近于平行岩层走向,且边坡倾向于岩层倾向一致,边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则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现象;(3)对于隧道等深埋地下的工程,一般应布置在褶皱翼部。因为隧道通过均一岩层有利稳定,而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可能塌落,向斜核部则是储水较丰富的地段。
  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由于断裂构造的存在,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加速风化作用、地下水的活动及岩溶发育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对工程建筑产生影响。降低地基岩体的强度稳定性。断层破碎带力学强度低、压缩性大,建于其上的建筑物由于地基的较大沉陷,易造成断裂或倾斜。断裂面对岩质边坡、坝基及桥基稳定常有重要影响。跨越断裂构造带的建筑物,由于断裂带及其两侧上、下盘的岩性均可能不同,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隧道工程通过断裂破碎时易了生坍塌。断裂带在新的地壳运动影响下,可能发生新的移动,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关于分析地质构造图,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5月4日回复过小张提出的问题“分析地质图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详细分析地质图上的内容.您能帮我做一下望洋岗地质图的详细分析么?”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1/5 12:07:09]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