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31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王先生:

老师你好请问小构造与构造层次关系

教师回复:
  不同的构造层次处于不同的温度和压力环境,岩石的主要变形方式也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不同构造层次具有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小构造”与“大构造”是相对而言的,并无严格的界线。处于表构造层次的岩石的变形机制一般以剪切作用和断块作用为主,主要形成脆性破裂构造,褶皱构造相对不太发育;处于浅构造层次的岩石的变形机制一般以纵变褶皱作用为主,主要形成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相对不太发育;处于中构造层次的岩石的变形机制一般以相似褶皱作用和压扁作用为主,主要形成相似褶皱和流劈理;处于深构造层次的岩石的变形机制一般以塑性流动为主,主要形成劈理和无根褶皱。
[2011/1/21 23:23:39]

小刘:

您提出的问题,当指导教师回复后才能显示出来.走滑断裂带内部应力分布及构造类型

教师回复:
  关于走滑断层系中的应力分布,本答疑系统在2008年12月29日回复过“一盏灯”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走滑断裂带内的伴生构造,本答疑系统在2007年11月18日和2010年8月17日分别回复过周辉和“Wang”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1/21 22:54:22]

小照:

老师您好
  稳态蠕变,和弯曲劈理的概念是什么。

教师回复:
  本答疑系统在在2008年12月6日应孤帆的要求解释过“稳态蠕变”,请参考有关回复。
  “弯曲劈理”可能不是一个专业的地质学术语,也许是指呈弯曲状态的劈理。
[2011/1/16 0:34:00]

康:

老师,您好!请论述河流地质作用及各阶段形成的主要产物?希望老师安考研论述题的要求回答下,非常感谢!

教师回复:
  本答疑疑系统在2009年11月13日回复过骆同伟提出的问题“对比分析河流上游与河流下游流水地质作用的特点”,在2009年12月1日回复过“大四考研生”的问题“河流的侵蚀作用的冲击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你的问题与这两个问题类似,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1/13 10:45:33]

凌:

老师您好,
  请问板块构造的意义是什么啊?(论述题)

教师回复:
  板块构造学说揭示了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岩石圈上部的造山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过程。
[2011/1/12 21:44:18]

鹏:

老师,您的解答非常好,我还有点疑惑,正断层是怎么判断的,请老师把判断断层性质的方法详细说说,非常感谢!

教师回复:
  F1和F2断层截切向斜和背斜,对褶皱而言是横向断层。对横向断层来说,断面两侧褶皱核部地层出露宽度的变化情况通常可以用来判断断层两盘的相对升降。以F2为例,F2的断面向NE方向倾斜,NE盘是上盘。F2截切向斜,比较断面两侧向斜核部P地层的出露宽度,显然NE盘(上盘)的出露大于SW盘(下盘),核部出露宽度大的一盘是下降盘,所以NE盘(上盘)是下降盘,这是一个正断层。
[2011/1/12 14:28:19]

A:

老师您好,
 影响岩石变形的内部因素: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边界条件是怎么影响岩石的变形啊?

教师回复:
  岩石的成分影响岩石的强度,从而影响岩石的变形。例如,在相同的受力条件下,泥岩的变形可能就要比灰岩强烈。岩石的结构构造也可能影响岩石的强度,从而影响岩石的变形。例如,对同样成分的砂岩来说,在相同的受力条件下,细粒砂岩可能就要比粗粒砂岩变形强烈,薄层砂岩可能就要比厚层砂岩变形强烈。岩石的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岩石局部的受力状态,从而影响岩石的变形。例如,在相同受力条件下,边界平直的岩石与边界参差不齐的岩石的变形可能就不一样。
[2011/1/11 17:27:57]

鹏:

老师,我有个地质图的题不太会分析,请您帮我解答下,图已经发到邮箱luojh@nwu.edu.cn了,谢谢老师了!

教师回复:
  对你传来的图件分析如下,供参考。
  图区在奥陶系—二叠系中分别发育一个NE-SW向延伸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背斜在西北侧,向斜在东南侧。向斜两翼的倾角大致相等,倾向相反,转折端在北东侧出露地表,说明该向斜的轴面近直立,枢纽向SW方向倾伏,该向斜属于直立倾伏褶皱。背斜NW翼的倾角大于SE翼,核部下奥陶统的出露宽度向SW方向变小,说明该背斜的轴面向SE方向倾斜,枢纽向SW方向倾伏,该背斜属于斜歪倾伏褶皱。向斜和背斜都形成于二叠纪之后、侏罗纪之前。
  F1和F2断层都是正断层,这两条正断层的产状完全相同,它们构成正断层的书斜式组合。
  图中地层之间发育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在泥盆系与下伏的中-上元古界之间发育角度不整合,在侏罗系与下伏的泥盆—石炭系之间也发育角度不整合。在泥盆系与中奥陶统之间发育平行不整合地层接触关系。在侏罗系与下伏花岗岩之间发育沉积不整合。
  图区西南部的花岗岩具有中粗粒结构,说明该花岗岩属于深成侵入体,故图区发生过深成侵入作用。深成侵入作用发生在二叠纪之后、侏罗纪之前,也发生在F1和F2两条正断层形成之前。
  图区发生过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中元古界千枚岩夹细粒石英岩和新元古界泥质板岩夹细粒大理岩是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该期区域变质作用发生在新元古代之后、早奥陶世之前。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内的角岩和矽卡岩是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该期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二叠纪之后、侏罗纪之前,也发生在F1和F2正断层形成之前。F1和F2断层深部的糜棱岩是动力变质作用的结果,该期动力变质作用发生在二叠纪之后、侏罗纪之前,也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图中的岩相带(①带)一般称为侵入体的边缘相带。
  图区的地质演化史:中元古代期间图区地壳运动相对比较平静,沉积了包含石英砂岩在内的细粒碎屑岩。新元古代图区持续沉降,水体变深,发育泥岩和灰岩。新元古代末,图区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图区东南部的中—新元古界隆升成为非沉积区,同时中—新元古界也在此次造山运动中受到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改造。震旦纪—寒武纪期间图区保持了隆起状态,没有接受沉积。早奥陶世初,图区中部开始沉降,依次形成下奥陶统和中奥陶统。中奥陶世末,图区抬升成为非沉积区,晚奥陶世维持了隆起状态,导致图区缺失上奥陶统。泥盆纪初图区再一次沉降,形成了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初),图区受到自SE向NW方向的挤压作用,导致图区的下奥陶统—二叠系被褶皱,同时使图区隆起成为非沉积区,致使图区缺失三叠系。在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初)的挤压作用之后,在侏罗纪之前,图区的西南部因强烈的伸展作用而发生花岗岩体侵入作用。在花岗岩体形成之后,在侏罗之前,图区受到NE-SW向的伸展作用,在此伸展作用过程中分别形成了F1和F2正断层。侏罗纪初图区的西北部沉降并接受沉积,分别形成侏罗系和白垩系。
[2011/1/10 23:02:22]

华:

水平构造运动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至少列出4种,并描述其变形特点。
按照水平构造运动的方式,可以把水平构造运动分为水平挤压运动、水平拉张运动、水平剪切运动和水平的拉张(或挤压)—剪切组合运动。能不能详细点,这是考研大题,只有5天就考试了,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水平挤压运动主要由地质体之间在水平面内近似共轴的挤压作用引起,地质体之间的斜向挤压作用也可能引起水平挤压分量,岩石圈板块之间的汇聚作用通常是引起水平挤压作用的最根本动力来源。水平挤压作用将引起地壳上部,甚至岩石圈的缩短与加厚,在地壳上部造成褶皱、逆断层、走滑断层、剪节理等地质构造,在地貌上通常会造成山脉或高原等隆起地形。水平拉张运动主要由地质体之间在水平面内近似共轴的伸展作用引起,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离散运动通常是水平拉张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地幔柱和地幔上拱作用在岩石圈上部也可能引起水平拉张运动,地质体在水平面内的旋转运动也可能在地质体的边部造成水平拉张运动。在水平拉张运动中通常会形成正断层、断陷盆地、走滑断层、张节理等地质构造,在强烈拉张的情况下还可能引起岩浆作用。水平剪切运动指相邻地质体在水平面内沿着边界的延伸方向进行方向相反的相互运动,通常是由地质体之间非共轴的挤压或拉张作用所引起。水平剪切运动将会在岩石圈上部形成走滑断层,以及走滑断层系统内伴生的各种次级构造。水平拉张(或挤压)—剪切组合运动是指相邻地质体之间不仅沿着边界延伸方向作方向相反的运动,而且地质体之间还具体拉张(或挤压)的运动分量,也即通常所说的张扭(或压扭)构造运动,张扭(或压扭)构造运动通常会在岩石圈上部形成张扭(或压扭)构造,二者合称扭动构造系统。扭动构造系统在岩石圈上部通常表现为正断层(或逆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复合构造样式。
[2011/1/9 21:22:04]

陆严:

谢谢您,罗老师

教师回复:
 
[2011/1/9 8:57:00]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