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30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甜:

老师我想问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造成地层在平面、剖面上的重复与缺失

教师回复:
  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4月14日回复过“小郭”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4/3 9:59:20]

婷婷:

您提出的问题,当指导教师回复后才能显示出来.老师你好,怎样确定褶皱的存在?

教师回复:
  关于如何确定褶皱问题,本答疑系统在2008年6月8日回复过“11”提出的问题:褶皱在野外如何识别?在2008年12月20日回复过王春阳提出的问题:如何在地质图上识别褶皱的形态?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3/23 20:44:34]

圆圆:

老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断层作用与褶皱作用有何联系?

教师回复:
  褶皱作用进行到一定程度,当地层的褶皱变形已不足以调节持续的构造挤压时,地层中就可能发生断层。在地层中已有断层发育的情况下,断层的持续活动有可能在断面附近、断层上盘和断面前方形成褶皱构造,这就是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包括断层转折褶皱理论、断层传播褶皱理论和断层滑脱褶皱理论。
[2011/3/22 11:18:39]

圆圆:

老师,您好,我知道褶皱的几何学要素是翼、核、轴面、枢纽、转折端、脊线和槽线、翼间角,我想请问褶皱的运动学要素是什么,是和几何学要素一样吗?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褶皱变形时地层无论在水平方向还是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都相对较小(与断层相比),可以近似地认为地层是在原地被褶皱的,所以一般不说褶皱的运动学要素。如果一定要说褶皱的运动学要素,褶皱的轴面、波长和高度也许可以认为是褶皱的运动学要素。
[2011/3/22 10:16:22]

圆圆:

老师 我想知道节理与断层有什么差别 ?

教师回复:
  严格地说,节理与断层之间并无根本性的差别。节理是没有明显位移的破裂面,断层是有明显位移的破裂面,位移明显与否取决于观察规模(或者说构造尺度)。
[2011/3/22 10:12:06]

圆圆: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劈理与褶皱、断层有哪些相互关系?

教师回复:
  劈理经常会作为褶皱与断层的伴生构造而存在于褶皱和断层构造之中,在褶皱层的塑性夹层中通常会发育层间劈理和顺层劈理,在褶皱层的强硬岩层中通常会发育垂直层面的破劈理。断层带内的岩石通常会发生劈理化,从而在断层带内的岩石中发育劈理。
[2011/3/22 10:10:16]

圆圆:

老师您好!如何利用层间劈理确定地层层序和背向斜的位置?

教师回复:
  本答疑系统在2008年6月4日回复过“好好学习”提出的这个问题,在2010年6月5日回复过青松提出的问题“如何根据褶皱岩层中的劈理与层理的关系判断褶皱的背、向斜?”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3/22 10:08:03]

王潇:

平行断裂体系包含的基本构造?

教师回复:
  “平行断裂体系”似乎不是一个专业的构造地质学术语,这里把它理解为由一系列产状相互平行的断层组成的构造体系。一系列产状相互平行的断层可能构成多种构造组合:(1)一系列产状相互平行的逆断层构成叠瓦式构造组合;(2)一系列产状相互平行的正断层构成半地堑式(或书斜式)断陷构造组合;(3)一系状状相互平行的正断层或逆断层的斜列分布可能构成雁列式构造组合。
[2011/3/19 17:44:32]

学生:

老师:
  请问下何为突起构造?

教师回复:
  突起构造有时也称为冲起构造,译自pop-up,指由断面倾向相背的两组逆断层造成的小型隆起构造,也就是处于隆起状态的这两组逆断层的共同上盘。
[2011/2/24 14:14:49]

李东:

请问老师:什么是弧前盆地与弧后盆地?什么是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
什么是A型俯冲和B型俯冲?B型俯冲与A型俯冲构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回复:
  弧前盆地和弧后盆地是与板块俯冲带沟—弧—盆体系相关的两个概念,在岛弧靠近海沟一侧的盆地就是弧前盆地,通常处于挤压环境,有时也称之为弧前前陆盆地。在岛弧靠近大陆一侧、由弧后扩张作用在岩石圈上部形成的盆地就是弧后盆地,弧后盆地处于伸展环境。“弧后盆地”有时也与“边缘海”同义。现代的弧后盆地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边缘,如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南中国海、西非律宾海、苏禄海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岛弧与弧后盆地之间还存在弧后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通常则是处于挤压环境。
  没有板块俯冲活动的大陆边就是被动大陆边缘,现今大西洋东西两边就是被动大陆边缘;有板块俯冲活动的大陆边缘就是被动大陆边缘,现今的太平洋东西两岸就是活动大陆边缘。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之下的俯冲活动就是B型俯冲,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的俯冲就是B型俯冲,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活动的俯冲带就是毕鸟夫带(Benioff zone)。在没有大洋板块参与的情况下,一个大陆岩石圈向另一个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的活动就是A型俯冲,A型俯冲通常发生于碰撞造山作用之后,如四川盆地的岩石圈向龙门山岩石圈之下的俯冲、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向天山岩石圈之下的俯冲活动就是A型俯冲。
[2011/2/22 23:44:01]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