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3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阿狸:

老师,您好!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
1.如何分析判断共轭节理的挤压现象?
2.构造层次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3.举例说明地质构造中的蠕变与松弛现场?
  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共轭剪节理与主应力轴之间存在对应关系,通过共轭剪节理分析可以确定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最大主应力轴所在区域通常就处于挤压状态。最大主应力轴一般位于两组共轭剪节理所成的锐夹角的平分线上。
  构造层次理论指出,不同构造层次的岩石变形时的主导变形机制不同,这就要求研究者在对不同构造层次的地质构造进行研究时必须按照不同的构造层次分别进行,不能把不同构造层次的地质构造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
  蠕变是材料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变形随时间的延续而缓慢增长的现象,松弛是材料在恒定变形条件下应力随时间而逐渐减少的现象。岩石在变形时既具有松变特性,又具有伀弛特性。蠕变可以解释岩石为何在较小的应力作用下形成较大的变形。在中-浅构造层次的褶皱构造形成过程中,蠕变往往就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岩石的强度相对较大(盐、天然沥青、冰川等这些自然物质例外),只有在缓慢蠕变的过程中才显示出明显的塑性。地表状态下,冰川中经常发育的相似褶皱就是蠕变的典型产物。对一个逆断层的形成过程来说,刚开始时要把上盘推到下盘之上可能需要比较大的推挤力,但是一旦把上盘推到下盘之上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即使上盘受到的推挤力消失,上盘仍然能保持在下盘之上,这就是典型的松弛现象,也正是由于松弛的存在,才使我们有可能在地表见到大量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的逆断层。
[2013/12/1 16:45:37]

张国伟:

老师您好,我最近在复习构造地质学,看到一道题,问的是:递进变形和羽列的形成关系。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麻烦老师解答一下。谢谢

教师回复:
  羽列指一系列次级地质构造斜列分布的一种组合型式,也称雁行式排列。一系列次级构造羽列组合的形成过程是递进变形的结果,一开始形成初始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次级构造,随着递进变形过程的持续进行,更多的次级构造形成;与此同时,随着递进变形过程的持续进行,次级构造的排列方向也会逐渐一致化,并最终向同一个方向靠拢。
[2013/11/30 20:19:20]

photo:

老师,您好!我有三个问题
  1、递进变形的地质表现是什么?
  2、库伦破裂准则的地质意义是是?
  3、褶皱主波长的理论的地质意义是什么?
  非常感谢!

教师回复:
  递进变形的地质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地质构造现象几乎都可以视为递进变形过程的最终应变状态。例如,近球形的砾石或其它应变标志体在变形过程中成为扁率逐渐增大的椭球,褶皱构造的幅度随着变形过程的持续进行而逐渐变大,这些都是递进变形的地质表现。
  库伦剪切破裂准则认为岩石(或材料)会沿着与最大主应力轴呈45度和135度的两个最大剪应力作用面破裂,其地质意义是比较好地解释了岩石中同时发生两组共轭剪切破裂的现象。按照库伦剪切破裂准则,理想材料中的两组共轭剪切破裂面应该是相互垂直的,但是由于岩石(及其它材料)实际上是非理想材料(或者说是有缺陷的材料),岩石(及其它材料)中发生的两组共轭剪切破裂面实际上并不垂直,由此导致了后续的格里菲斯剪切破裂准则。
  褶皱主波长(dominant wavelength of fold)是毕奥(M.A. Biol,1957年)和兰姆伯瑞(H. Rambery,1963年)根据野外褶皱观测资料以及模拟实验、数理分析后提出的,他们认为,岩层在受侧向压力时,因材料失稳导致了各种波长褶皱的生成,这些不同波长褶皱的生长速率是不一致的,其中某一初始波长发育最好、波幅增长最快,最终控制着褶皱的成长和发育的称主波长。假设一单层高黏度的强硬层夹于低黏度的软弱层介质中,受到顺层且速率固定的压缩作用时,其主波长与强硬岩层厚度、强硬层黏度和软弱层黏度有关,与岩层受到的力的特性无关,也就是说,褶皱主波长与力的大小无关,只与介质的力学性质有关。褶皱主波长与褶皱层厚度成正比、与强硬层和软弱层的粘度比的立方根成正比,厚度、粘度比越大,褶皱的波长就越大。简单地说,褶皱主波长理论的地质意义是可以比较好地解释纵弯褶皱作用过程中褶皱的几何学特征。
[2013/11/30 13:19:17]

黄研:

您提出的问题,当指导教师回复后才能显示出来.老师好,李忠权老师主编的构造地质学一书,在209页说,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区分断层运动方向、断层延伸方向以及断层走向这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延伸方向和走向是不是一回事呢?谢谢。

教师回复:
  断层延伸方向和断面走向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二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重叠,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重叠。断层延伸方向指断面在地面出露线的延伸方向,断面走向指断面在水平面出露线的延伸方向。在地面水平或断面近直立的情况下,断层延伸方向与断面走向是重叠的。在地面有明显起伏且断面倾斜的情况下,断层延伸方向与断面走向是不重叠的。
[2013/11/29 8:34:19]

photo:

老师,您好! 我有俩个问题

火炬状张节理的受力状态与应变状态是怎么样的?

无力受力与应变椭球体是什么关系?
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火炬状张节理”并不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术语,张节理被后期的矿物(如方解石)充填后,在剖面上具有火炬状的形态,这种节理就是火炬状张节理。单条火炬状张节理实际上是一条被方解石充填的张剪裂脉,在露头上通常会见到一系列张剪裂脉斜列分布。有时候两条反向的火炬状张节理脉可能会构成小型或微型的共轭剪切带。
  单条的火炬状张节理实际上是一条张剪裂脉,其节理面平行于剪应力体系下的张应力作用面。火炬状张节理的形成过程是典型的旋转应变过程,可以近似地将其视为简单剪切应变过程。
  “无力受力”似乎不是一个规范的专业术语,至少在构造地质学的力学分析中似乎不常见。很抱歉,这里不能为你提供“无力受力与应变椭球体关系”的相关解释,建议你参考出现该术语的相关文献。
[2013/11/7 22:47:17]

afterzero:

老师,您好!请问SSZ型蛇绿岩中辉长岩必须具有堆晶结构吗?俯冲带流体含量较高,容易先形成角闪石等矿物,如果角闪石和黑云母含量较高辉长岩伴生有橄榄岩、玄武岩等,该套组合能否作为SSZ型蛇绿岩?如果是的话,是不是SSZ型蛇绿岩中辉长岩可以不具有堆晶结构?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这个问题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岩石学原理,建议你就此问题咨询岩石学方面的有关老师。这里根据我的理解作以简单分析,供参考。
  Pearce 等(1984) 将蛇绿岩分为MOR型和SSZ型,由洋中脊处形成的洋壳所成的蛇绿岩就是MOR型蛇绿岩,由板块俯冲消减带上的岛弧和弧后盆地、大陆边缘盆地等小洋盆中所成的蛇绿岩就是SSZ型蛇绿岩。地幔橄榄岩是鉴别这二者的判别标志之一,MOR型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一般为含单斜辉石的方辉橄榄岩,而SSZ型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转引自史仁灯等,2005)。
  SSZ型蛇绿岩的上部火山岩为岛弧拉斑玄武岩(IAT) 和玻安岩(Boninite) 系火山岩(Pearce etal., 1984) 。堆晶岩组成为纯橄岩、异剥橄榄岩、单斜辉石岩、二辉石岩和辉长岩(Elthon et al.,1982,1992),即岩浆结晶顺序为橄榄石(Ol)-单斜辉石(Cpx)-斜方辉石(Opx)-斜长石(Pl)(Pearce et al., 1984)。SSZ型蛇绿岩可以不发育堆晶岩和辉绿岩墙群(转引自史仁灯等,2005)。
  根据上述文献,SSZ型蛇绿岩中辉长岩未必一定具有堆晶结构,SSZ型蛇绿岩甚至可以不发育堆晶岩。
[2013/10/16 8:51:32]

在路上:

老师你好:
可不可以把往届的近几年构造地质学考研试题给我发一份??!!我的邮箱是1149266708@qq.com
谢谢!!!!!

教师回复:
  考研试题属于机密内容,教师不能公布。即使是往年已经使用过的考研试题也只能由研究生招生部门公开(因为试题的所有权属于研招办),教师同样不能公开。所以很抱歉,我不能为你发送近几年的构造地质学考研试题,我这里也没有近几年的构造地质学考研试题。建议你向西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近几年构造地质学考研试题一事。
[2013/9/9 23:23:16]

普地:

您提出的问题,当指导教师回复后才能显示出来.老师好,
构造的质料已经下载,我还想找普通地质学的质料,但是没有该科的精品课程,请问该去哪里找到

教师回复:
  建议你在网上搜索地球科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我不清楚具体由哪所学校建设此课程,但估计有此课程。
[2013/7/31 13:50:03]

农民工:

西北大学老师好,
  我这个问题不知道能不能得到解答啊,就是贵校网上提供的有限应变测量软件不知道有没有说明书类型的东西呢?我留个邮箱吧,这个板块不方便回答如果可以发到邮箱吧wangcq196300@126.com,在这里先谢过了

教师回复:
  当初编制这些软件时,软件编制者认为软件的操作界面相对比较简单,使用者只要按照软件的相应提示进行操作一般都可以正常使用,为此没有编写专用的使用说明。很抱歉,现在不能提供使用说明。
[2013/6/24 14:49:09]

1949:

老师,我在学习咱答疑区里知识的时候觉得咱们是不是在解释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岩浆岩共生组合时有些不妥?通过看一些文献我觉得这两个概念应该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叫法。对么?

教师回复:
  “火成岩构造组合”是一个不规范的专业术语,不同的人对此概念的理解可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岩浆岩共生组合”是一个规范的专业术语。这两个概念是不是完全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火成岩构造组合”的理解,你完全可以坚持你的看法。
[2013/6/16 22:15:05]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