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22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天天:

老师能不能问一下“位错蠕变”和“压溶作用”的概念。书上没有直接的定义。自己总结又觉得总结不全。

教师回复:
  关于位错蠕变,本答疑系统在2008年12月13日回复王浩然的问题时解释过“位错蠕变”,请参考有关回复。
  压溶作用,又叫溶解蠕变,是岩石中一种有流体参与的塑性变形过程。由于压力的作用,岩石中的一些颗粒(通常是方解石或石英)在高压应力区发生溶解,通过流体迁移到低压应力区沉淀,从而造成塑性变形。压溶作用可以产生缝合线、颗粒的拉长等结构构造现象。在垂直最大压缩方向的颗粒边界上被溶解出的物质向低应力区迁移和堆积,可形成劈理,主要有板劈理、褶劈理、破劈理。
[2011/11/6 16:27:09]

62:

老师,我想请教您几个问题:1.位错蠕变的概念
2.共轴变形与无旋应变的区别
3.侧蚀作用从哪些方面论述

教师回复:
  关于位错蠕变,本答疑系统在2008年12月13日回复王浩然的问题时解释过“位错蠕变”,请参考有关回复。
  共轴递进变形是指递进变形过程中,增量应变椭球的主应变轴方向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应变轴方向一致,如递进纯剪切变形。无旋转变形(非旋转变形或无放置应变)是代表应变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不发生方位的改变,如单轴压缩、单轴拉伸或双轴拉压等变形。共轴递进变形和无旋转变形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说明同一类变形过程,可以认为二者的含义是相同的。
  侧蚀作用是指流水拓宽河床的作用,侧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因为主流线迫近凹岸,由于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冲蚀,这种作用的结果,加宽了河床,使河道更弯曲,形成曲流。河流的溯源侵蚀,下切作用和侧蚀作用经常是同时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以下切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中下游以侧蚀作用为主。
[2011/11/5 22:53:32]

考研熊:

老师您好,我想问下板块运动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板块运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可以简要概括为板块成矿。板块构造原理强烈地影响著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方向﹐板块构造理论可以较好地揭示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形成机制及其在大陆上的分布规律。其中板块俯冲带在成矿中的作用得到普遍重视。活动大陆边缘的结构不同﹐俯冲带引起的成矿也不同﹐在欧亚板块东部边缘﹐从岛弧向大陆的成矿分布是﹐火山岛弧部分形成了铜金和铅锌矿带﹐在边缘海后大陆部分向陆内分别发育钼﹑金成矿带﹐铅锌矿带﹐钨锡矿带和锑汞矿带。而在没有岛弧分布的北美板块西岸(如美国西部)﹐由边缘向内陆分别形成金﹑铅锌矿带﹐铜钼矿带﹔在南美板块西岸,在安第斯带由大陆边缘向内陆分别形成铜(金)矿带﹑铅锌矿带﹑钨锡矿带和铌﹑稀土矿带﹐除与俯冲带有关的成矿分带外﹐大陆板块内部拉张形成的裂谷对铜﹑镍﹑铬﹑铁等的成矿也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2011/11/3 10:46:33]

钻石:

老师,我是12年考研的学生,考研科目是《地球科学概论》。关于分析常见的自然地质灾害类型及预防方法 这个问题,老师已经解答过了,我觉得老师的很简单明了,我把地概书上的自己总结了一下,如下,有些还是不一样,我想问一下老师,我写在考研试卷上的标准答案按那个为准好呢?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 地震和火山、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土壤流失和沙漠化等。

地震:
1中长期预报:根据发生地震的地质条件的调查并结合历史地震的分析,可以获得较好地认识,作地震的区域划分。
2临震预报,即通过地震前兆的分析进行研究。包括地行星变、前震、地下水、地磁、地电、地温及气象和生物等方面的异常反映。
火山:
1宁静式火山喷发,已经可以对其进行监测和预报,危害不大。
2猛烈式火山喷发,可以通过地震仪、地倾斜仪、温度检测器和气体探测器等提出预报。
3通过地震监测也可进行火山预报。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研究他们的形成机制和时空分布规律,建立技术档案,划分危险区和潜在危险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中长期趋势预报;
2根据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水文、气象预报工作,并且借鉴经验教训,提出短期预报或即将发生的成灾预报,涉及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滑坡、泥石流等。
3同时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前者包括防护工程、跨越工程、穿过工程等。后者是进行植树造林、改良耕作技术和农牧业管理方式。
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根本方法是合理的开打利用城市的地下水资源:
1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
2调整地下水的开采层次3人工回灌地下含水层4采用最佳的地下水采灌量方案
地面塌陷:包括长期监测和前兆现象检测。
1长期监测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和水点的水量,水态变化以及地下洞穴分布及发展状况。
2他先前兆现象包括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干枯、人工蓄水引起地面冒气泡、建筑物发出响声或倾斜、地面环形开裂、水电的水量、水位的突变及动物惊恐异常等。
土壤流失和沙漠化:
土壤流失:
1扭转重工程轻生物、重治沟轻治坡、重治下游忽视上游的不良倾向。
2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沟坡兼治、上下游兼治的方针,按流域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实践证明,造林种草、建设植被是最好的措施。
沙漠化:
1控制人口,把重点放在降水较少的地区
2是牲畜头数的密度与土地载畜能力相当
3制止采伐柴薪,发展其他燃料
4要以人工和自然途径恢复植被

教师回复:
  你总结得很全面,如果回答此问题,建议以你总结的答案为准。
[2011/10/29 20:40:50]

张真:

递增作用与褶皱作用与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回复:
  “递增作用”似乎不是地质学术语,不知其为何意,无法回答你的问题。
[2011/10/26 15:00:49]

sky:

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

教师回复:
  关于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本答疑系统在2010年8月17日回复过“wang”提出的问题“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形成过程是什么?”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10/17 12:32:14]

陈晓东:

老师您好 我想问下这样一道考研题 分析常见的自然地质灾害类型及预防方法 主要是预防方法 谢谢您

教师回复: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山崩、泥石流、活动断层(地裂缝)、地震、火山等。
  对滑坡和山崩的预防方法主要包括:(1)加固潜在的滑坡体和山崩岩体;(2)用爆破手段人工清除潜在的滑坡体和山崩岩体,尤其要注意是那些下伏塑性地层且一侧临空、另一侧发育较大规模断裂的地质体;(3)人工建筑物尽可能远离潜在的滑坡体或山崩岩体。
  对泥石流的预防方法主要包括:(1)增加植被,尽可能减小直接裸露地表的浮土面积;(2)建筑物尽可能远离古洪积扇和冲积扇;(3)疏通河道。
  对活动断层(地裂缝)的预防方法主要包括:(1)使用精密的测量方法严密监测活动断层,尤其要注意断层活动异常的时期;(2)提高活动断面旁侧建筑物的抗震强度;(3)工程建筑尽可能避开活动断层。
  对地震的预防方法主要包括:(1)使用精确的测量方法严密监测地壳变形与地震异常情况;(2)提高震区建筑物的抗震强度;(3)根据古地震资料推断地震的活动规律,预测可能的地震周期;(4)监测地震发生之前可能的一些异常征兆,如地下轰明声音、泉水莫旬其妙地喷出、动物行为异常等;(4)研究地震的诱发机制,严密监测能够诱发地震的断裂活动。
  对火山的预防方法主要包括:(1)使用精确的测量方法严密监测地壳变形与地震异常情况;(2)根据古火山资料研究可能存在的火山活动周期;(3)尽可能远离活火山口。
[2011/10/16 19:21:15]

G:

老师,我想问一下中和面褶皱和弯滑褶皱是什么关系呢?在您以前回答过的一个问题中提到中和面褶皱就是由弯滑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但是我在教科书中看到中和面褶皱和弯滑褶皱是两种不同的模式。书中是这样说的:层的弯曲可以简化为两种模式,中和面褶皱作用和顺层剪切作用,顺层剪切作用又可分为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教师回复:
  本答疑系统在2010年9月26日回复刘贝贝的提问时解释过你的这个疑问,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10/16 16:23:22]

GG:

老师,我想问一下火炬状节理和张剪裂脉是什么意思啊?在书上没有翻到~~~

教师回复:
  关于火炬状节理,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月8日回复过郝瑞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张剪裂脉”似乎不是一个规范的地质术语,但是仍有一些研究者习惯使用此术语,指张剪破裂被矿物(如方解石)充填后形成的一系列呈斜列分布的脉体。张剪破裂是在张扭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以剪切破裂为主的、同时还具有张性破裂特性的小型或微型破裂。
[2011/10/13 15:31:15]

航:

老师你好,这里有一道考研试题,简述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我知道的影响因素有各向异性、围压、温度、空隙流体、时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回复:
  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1)岩石自身属性,包括其成分、结构构造、形状等,岩石的各向异性也包括在这一部分;(2)外界环境因素,包括围压、温度、孔隙流体、时间等;(3)岩石所受外力或应力的特点,包括力的性质(挤压力或拉伸力)、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建议从上述三方面分别论述。
[2011/10/11 10:53:15]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