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2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董顺:

老师您好想问一下:
为什么岩石在挤压作用下发生脆性破裂会是张破裂或剪破裂、而不是压破
裂?

教师回复:
  岩石在挤压状态下究竟会采取何种方式破裂,这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抗张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的相对大小。由于抗压强度通常大于抗张强度和抗剪强度,所以岩石通常会优先以张性破裂或剪性破裂的方式破裂。根据格里菲斯剪切破裂准则,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是抗张强度的8倍,抗张强度远远小于抗压强度。岩石发生破裂时,不论处于何种应力状态,岩石都是因为固有缺陷中裂纹尖端附近达到抗张强度而使破裂开始扩展,这意味着岩石的破裂机理是拉伸破裂。
[2014/4/28 21:44:42]

张国伟:

老师您好,我想问下,岩浆岩主要浅色矿物的特征应该从那几个方向来分析


教师回复:
  岩浆岩中的浅色矿物主要包括石英和长石。超基性岩浆岩中通常没有石英,长石也很少,主要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云母等暗色矿物组成。碳酸岩和长石岩等特殊类型的超基性岩几乎全部由浅色矿物组成。酸性岩浆岩中暗色矿物很少,主要由浅色矿物组成;基性岩浆岩和中性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介于超基性岩浆岩与酸性岩浆岩之间,浅色矿物和暗色矿物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2014/4/5 18:14:14]

地质仔:

老师您好!提前祝您元旦节快乐!我有三个问题:
1.共轭剪列角与剪列角有什么区别吗?
2.地球的圈层系统与内、外地质作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地震波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轴的夹角称为剪裂角。剪裂面常成两组共轭出现,包含最大主应力轴的两个共轭剪裂面的夹角称为共轭剪裂角。从这个定义知道,在发育两组共轭剪裂面的情况下,共轭剪裂角是其中一个剪裂角的二倍,共轭剪裂角的一半与另一个剪裂角互补。
  地层的圈层系统与内、外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能量、物质和空间方面的相互交换。从能量方面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如火山地质作用和地震地质作用等,而火山地质作用通常都与岩石圈下伏的软流圈密切相关,地震地质作用则通常与岩石圈的活动相关;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如太阳辐射、日月引力),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通常发生于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从物质方面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都有可能引起地球不同圈层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例如火山作用有可能使软流圈或岩石圈下部的物质来到岩石圈上部、水圈和大气圈中,而剥蚀作用则有可能使岩石圈的物质释放到水圈和大气圈中(如岩石分解)。从空间方面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都可能使地球不同圈层之间进行空间交换,例如在火山作用过程中,岩浆向上运移的过程有可能使软流圈的空间向岩石圈内部扩展(原本由岩石圈占据的部分空间被岩浆占据);在风化作用过程中,随着一部分岩石因风化作用而消亡,岩石圈的空间相对减小,水圈和大气圈的空间则相对增大。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以划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和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横波不能在液态介质中传播),在不同介质的界面处分别发生反射和折射。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面波仅沿着地表传播。
[2013/12/29 16:05:23]

热爱群众:

老师:
  您好,非常敬佩您多年来对诸多构造问题的答疑。
  关于《松岭峪地质图》中,E1、E2应是整合接触,E2地层在云岭山为什么仅在沟中出现?

教师回复:
  在《松岭峪地质图》中,云岭山地区发育的E1、E2和E3之间是整合接触关系,而且都是向西缓倾斜的单斜地层(最大倾角10度)。云岭山是图区地势高点(有两个高程控制点1280m和1320m),云岭山的高度远远大于图区中部和东部(高程控制点820m、735m和650m等),所以云岭山的东坡是一个高度突变带。本来E2地层被E3地层覆盖,但是在云岭山东侧的山沟里,由于地势落差比较大(或者说河床坡度大),E2就在河流切割出来的陡壁上出露了。
  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不妨把E1、E2和E3作为水平地层看待,如果它们是水平地层,它们的界面在地形地质图上就应该与地形等高线基本平行,它们不应该相交。可是在云岭山东侧的河沟里,E3的下界面却与E1的上界面相交了,这只能有一个合理解释——河床很陡,近直立。
[2013/12/28 11:28:05]

相片:

老师好:
  这是俩个选择题,请您帮忙解答。
  1. S形雁列张节理的变形机制是?
A挤压作用
B共轴递进变形
C非共轴递进变形
  2.旋转应变是一种?
A纯剪应变
B共轴应变
C非共轴应变
  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1.C;2.C
[2013/12/23 20:56:41]

黄研:

老师好:在牵引构造里牵引褶一般认为是两盘相对错动对岩层拖曳的结果,并以褶的弧形的突出方向批示本盘的动方向。(参见李忠权主编构造地质学第三版P161图6-82),在图中前两个分别为正、逆断层,如果这种图所示的断层,通过构造等高线法研究时,参见该书P338图II-28,那是不是会解译成都是正断层。听老师说,构造等高线也可通过物探方法求得。

教师回复:
  图II-28分别表示了正断层和逆断层的构造等高线图及其相应的剖面图。正断层的构造等高线图中表现为断面附近有空白带,而逆断层在断面附近有重叠带,这个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再结合相应的剖面图就可以判断,这两幅构造等高线图分别代表了正断层和逆断层的构造等高线图。-实际工作中的构造等高线图通常都是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并结合钻井资料绘制的,构造等值线图在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探过程中使用得非常广泛,在一些层状矿产(如煤矿)的勘探过程中也常常需要绘制构造等高线图。
[2013/12/20 15:48:01]

阿狸:

老师您好:
  请问在什么情况下地层的出露宽度可以小于地层的实际宽度?
  作图题里面的,已知岩层产状,如何勾绘地质界线?
    谢谢

教师回复:
  第一个问题表述不清,因为“地层的实际宽度”的含义难以理解,估计你的问题实际上是“在什么情况下地层的出露宽度可以小于地层的实际厚度?”这里就按“实际厚度”来回复这个问题。由于地层的厚度是上层面与下层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如果地层的上层面和下层面都在地表出露,似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出现地层的出露宽度小于地层的实际厚度。只有在地层出露不全的情况下(也就是说,上层面与下层面中至少有一个面没有出露),地层的出露宽度才有可能小于地层的实际厚度。
  在地质剖面图上勾绘地质界线时,首先需要根据地层倾向与剖面方位之间的关系确定地质界线的倾斜方向(或者说,确定地质界线该向右倾斜,还是向左倾斜),再根据剖面方位与岩层倾向之间的夹角大小确定岩层在该剖面上的视倾角,在剖面图上按视倾角画地质界线。
[2013/12/13 20:27:45]

小歪:

请问老师2个问题,1.什么是侏罗山式构造,2.什么是板块构造
谢谢

教师回复:
  侏罗山式构造是一种褶皱组合样式,包括隔槽式褶皱组合和隔挡式褶皱组合两种次级类型,一系列紧闭向斜与宽缓背斜相间排列的组合样式就是隔槽式褶皱组合,一系列紧闭背斜与宽缓向斜相间排列的组合样式就是隔挡式褶皱组合。这种褶皱组合样式最早发现于瑞士侏罗山,所以称之为侏罗山式褶皱。
  板块构造学说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1968年由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提出。其基本观点是: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许多板块,岩石圈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滑动的,岩石圈板块之间在相互运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对流作用。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好地解释了世界地震和火山分布、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造山运动,对地质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13/12/4 22:57:00]

萌萌:

老师您好,想请教您,粒序层理与斜层理的关系。
麻烦您解答一下
谢谢

教师回复:
  粒序层理与斜层理是层理的两种次级类型,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形成机制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别。粒序层理又称粒级层理、递变层理,其特点是在每一个沉积单元中都表现出颗粒大小的逐渐变化,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成分上有明显的不同。斜层理又称交错层理,由一系列倾斜细层重叠组成,其特点是同向倾斜的许多细层与层间分隔面(主层理)呈斜交关系。粒序层理与斜层理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表现形式不同,粒序层理是通过同一岩层内部粒度的逐渐变化显示出来的,而斜层理是通过同一岩层内部许多同向倾斜的细层表现出来的;(2)形成机制不同,粒序层理是在同一次流动介质活动周期内随着流动介质的搬动能力逐渐减弱而形成的,而斜层理是通过河床砂体的迁移形成的。
[2013/12/3 15:46:38]

王浩:

老师您好,想咨询一个问题,是一道简答题,题目是:土壤和风化壳的区别。还麻烦老师能给我解答。谢谢

教师回复:
  “土壤”的含义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土壤由各种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产生的矿物和有机物混合组成,主要成分是矿物质。在工程地质领域土壤被认为是表岩屑或是松动的岩石物质。在环境科学领域,土壤是由母质(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其特性与母质不完全相同。地球上大多数土壤的形成时间晚于更新世,只有很少的土壤形成年代早于更新世。
  风化壳是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风化壳自上向下可分为三层:表层土壤、半风化岩石、基岩。
  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作为风化壳的一部分,土壤存在于风化壳的最上部;(2)土壤主要形成于更新世以来,而风化壳可以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的任何时候。
[2013/12/1 22:48:45]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