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14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000:

老师您好,马上就要上考研的战场了,有点小激动啊。还有一些不懂的问题,麻烦您帮忙解决一下哈,谢谢老师了….
1. 无根勾状褶皱是()的标志之一是()的标志之一
A 纵弯褶皱作用 B 横弯褶皱作用 C塑性变形 D构造置换
2.当构造面直立时,该面上任何构造线的侧伏角和他的倾伏角()
A 相等 B 不相等  C 侧伏角大 D 倾伏角大
3.岩层产状为45°∠30°,在45°—225°的方向剖米娜图中该岩层倾角()
A 大于30°B 等于30° C 小于30° D等于0
4 下述4种情况,哪一种引起地质体变形改变最明显()
A σ1、σ2、σ3均较大,且不等 Bσ1较大 ,且σ1=σ2=σ3 C(σ1-σ3)较大,但σ1不够大D σ1较大,且(σ1-σ3)亦较大
5,当发生左行剪切作用时,递进变形的张节理呈()
A 平直型 B 反S型 C S型 D圆切面
6 已知一条断层上擦痕的侧伏角为20°,则该断层以()为主
A 正断层 B 逆断层 C 平移断层 D 逆冲断层逆冲断层
7 陡倾伏或倾竖褶皱的广泛发育,时判别()的标志之一
8 双轴应力状态下,最大剪应力位于(),最大剪应力值为1/2(σ1-σ2),剪应力为正值时,则表示其为()时针扭动
9任意两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剪应力值(),符号()。称之为()定律


教师回复:
  1. C;2. A; 3.B; 4. D; 5. B;6.C; 7. 叠加褶皱; 8. 与最大主应力轴呈45度和135度的两个截面上、逆; 9. 大小相等、相反、剪应力互等
[2011/12/30 18:58:52]

小小:

超基性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及成矿专属性。

老师,这几个都是考研关键性题,快考了,希望老师支持一下啊……

教师回复:
  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1月10日回复过“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12/29 23:37:28]

小小:

分析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差异及两者关系,并分析其成因。

谢谢老师啊

教师回复:
  本答疑系统在2011年11月12日回复过“风”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12/29 23:33:41]

小小:

水平构造运动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至少列出4种,并描述其变形特点。


谢谢老师了

教师回复:
  本答疑系统在2009年1月9日回复过“华”提出的这个问题,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12/29 23:31:51]

刘兴:

老师好 请老师论述有关以古水流方向作为标准的沉积构造表

教师回复:
  你的问题表述不清,难以回复你的问题。
  估计你的问题是想说:可以用于判断古水流方向的沉积构造有哪些?这里就对个问题进行简单说明。古水流方向的识别是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恢复的重要手段,通过古水流恢复有可能确定盆地边缘、物源区的位置、岸线方向、古斜坡方向、砂岩体延伸方向等。通常可以根据流动构造中的指向构造和颗粒组构判断古水流方向,包括交错层理、砾石排列方向、波痕、槽模、沟模、生物定向排列、砂粒定向排列等。 
[2011/12/29 22:17:15]

陆同学:

请老师系统论述节理与断层的区别

教师回复:
  本答疑在2011年8月25日回复过“扣子”提出的问题:关于节理与断层的关系这个问题(论述题)。在2011年3月22日回复过圆圆提出的问题: 节理与断层有什么差别?请参考有关回复。
[2011/12/28 15:54:07]

Lee:

老师好 请问亚洲板块的横向挤压的起因是什么在亚洲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中

教师回复:
  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从始新世中-晚期以来碰撞,板块碰撞导致欧亚板块内部出现大规模的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也许这就是你所说的“横向挤压”。
[2011/12/28 0:30:30]

zhang:

老师好,请问是表生带和上升流的含义?谢谢了

教师回复:
  地球表生带是指地球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接触渗透的界面,它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界面层。上升流是从表层以下铅直上升的海流。
[2011/12/26 13:44:57]

地质:

老师好,花岗岩体平面呈等圆形分布,该岩体产状?我简要描述一下我看的地质图,它是由O1到P形成的向斜,但是岩浆岩只侵入到S地层,上覆J地层。岩浆形成年代什么啊?

教师回复:
  如果花岗岩体平面呈圆形分布,该花岗岩体很可能呈圆柱状,其产状可能为岩基、岩株或岩盘(不可能是岩脉和岩墙)。你对地质图的描述太简单,无法回复你关于岩浆岩形成时代的问题。如果你能把图件传到luojh@nwu.edu.cn,本答疑系统可以试着分析图中岩浆岩的形成时代。
[2011/12/25 16:00:57]

wan:

老师,您好,请问什么是自生、它生两重性矿物?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回复:
  未曾听说过“自生、它生两重性矿物”,建议就此问题请教矿物学的有关老师。
[2011/12/24 21:12:51]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