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120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冯士信:

于老师:
 同一种元素衰变后会不会再生,他们之间是怎么个循环关系,是不是有点幼稚了。

教师回复:
不幼稚,很有趣,只是还没有见到对这种“循环”的完整解释。
[2002/11/2 19:20:10]

王彦卿:

于老师: 
 你好:请问“V”字型法则究竟是什么?谢谢!

教师回复:
  岩层或其它地质界面在地表的出露线受到地形的影响而发生弯曲。这种弯曲受到岩层产状及其与地形相对关系的控制,可以分成3种(或5种,包括岩层产状为水平和直立)情况。具体内容教科书和电子教材中有详细解释。
[2002/11/1 19:21:08]

苏正宏:

于老师:
 您好!在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不同截面的应力矢量是决不能按矢量法则进行合成或分解”,请问该
怎样理解这样一句话呢?谢谢!

教师回复:
课本中所指,是在应力分析时,应力是与特定的截面相联系的。当截面不同时,所分析的应力系
统即发生了变化,即坐标系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作简单的合成与分解。请复习有关应力分析一
节中有关的“条件和过程”。
[2002/10/28 11:37:00]

冯士信:

于老师:
 您好!在构造剧烈时,地壳的上升不仅是沉积中断,而且要剥蚀已经沉积的地层,那么在大地构造的演化
史中怎样确定已经不复存在的地层相对应的古地理环境呢?

教师回复: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明你对课本之外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要恢复已经被剥蚀掉的地层(以及其它地质体,例如岩体、火山岩等)所代表的古地理和构造环境,通常是在同一时代的相邻沉积岩层中寻找相应的沉积物,通过对沉积物成分、粒度、流向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恢复和判断。当一个地区隆升接受剥蚀时,另一个地区必然发生凹陷接受沉积。这是通过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判断源区的方法,具体内容在后续的“沉积学”课程中将有详细介绍。
[2002/10/23 21:54:06]

苏正宏:

于老师:
 您好!在不整合接触关系中,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可以一样,但是它们之间必定缺失地层,无论是假整
合还是角度不整合。请问这个断定是否正确?谢谢!

教师回复:
你的判断是正确的。需要注意的是对“缺失”的理解。“缺”指的是该时期没有地层沉积。“失”指的是原来有沉积,后来被剥蚀掉。这两者都表明该地区处于隆升剥蚀阶段,是形成不整合的关键要素,但它们所代表的不整合形成时代和时限有所不同。具体讲,“缺”的地层时代才是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2002/10/23 13:32:34]

武丽艳:

于老师:
 您好。我想问一下造山带前陆指那里。

教师回复:
前陆(foreland)是Suess(1909)首先使用的,按照国际构造地质辞典的定义,前陆是“设想地 槽沉积物变形时向着它运动的稳定地块”。根据板块构造的观点,这里的“地槽”可大致理解为 位于板块边缘的造山带,前陆则指与其相邻的稳定地块。例如阿尔卑斯造山带的前陆,主要指其 北边的中欧地块。就褶皱作用而言,这里不再发育阿尔卑斯是全形褶皱,而是转变为日耳曼式短 轴状褶皱。总体变形大大减弱。
[2002/10/15 9:59:13]

李琼:

于老师
 你好。
请问,叠瓦扇的没有顶板逆断层是指什么?

教师回复:
叠瓦扇构造本身不发育顶板逆断层。如果发育有顶板逆断层,则构成双重逆冲构造。
[2002/10/15 9:55:49]

王勇:

于老师:
 您好!
 这两天我在读一本《探索未解奥秘》的科普读物,书中介绍了已经消失了数千年的大洲--“大西洲”,
“大西洲”位于现在大西洋洋底,书里说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美洲与地处旧文明大陆的埃及文化之间
有许多惊人的共同之处。如部分金字塔的建筑结构、木乃伊的保存方法、历法等等,两地文化之间有着共
同的起源和相互影响,而双方联系的中介者就是新旧大陆间在大西洋上存在过的大陆(即大西洲)。再从
地质变化和化石发现的角度来看,亚速尔群岛北部海下的2300米处的岩石是1.7万年前在空气中形成的,众
所周知,在南美洲东南岸发现与非洲西南岸近乎一样的原始生物、生物遗迹化石,这与板块构造学说也是
一致的,但是后者否定了“陆桥”存在的可能(这陆桥可能就是已经消失的大西洲),后来,由于一次剧
烈的地壳运动,伴随着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一系列天灾,诺大的大西洲整个地沉入海底,从此销声匿
迹。这一观点在大多数人看,是天方夜谭,但也不无道理。
 现在流行“板块构造学说”,因为它可以比较全面的解释各种地质自然现象,我 认为 :在“板块构
造学说”提出的早期也会有许多人嗤之以鼻,认为那只不过是毫无根据的“胡说八道”,此后,它又无比
艰难地从假说到学说,再而载入“历史教科书”。“大西洲”的提出,虽然感觉很荒诞,但它也能够自圆
其说。现在的地壳运动主要是以水平为主的,那么,在地球形成的早期,会不会是以垂直运动为主呢,因
为那时地球内部热量可能不像现在这样比较稳定,温度时高时低,那么地球内部的物质也就时而膨胀时而
又被压缩,引起整个或者局部的岩层也跟着做垂直的运动,如果是那样的话,“大西洲”的突然消失也就
有一定的可信度,“陆桥”也有可能存在过了。“板块构造学说”又会碰上旗鼓相当的对手。科学就是这
样“疯疯癫癫”地向前发展的,有时也会有暂时的历史性“倒退”,不是吗?

 于老师,您对“大西洲”的存在与否有何看法,在您学习和搞研究的这么多年来,有没有对“板块构造
学说”产生过怀疑,或者您还有自己的一套独特见解 。
 这好像和“大地构造学”没关系,但我只是一时的好奇,才发此一问。

教师回复:
“大西州”的说法早已有之,重要的是“证据”。如果大西州沉没洋底,在哪里?规模有多 大?具体的证据是什么? 许靖华在“古海荒漠”一书中描述过古地中海的干凅和有关“大西州石柱”的故事,从中可 以体会到由发现到推理,再到上升为理论的过程。猜想或狂想往往是新学说的先导,对科学发展 至关重要。但是仅仅停留在“想”的阶段是不够的,要想方设法寻找多方面的证据,相互映证。 至于陆壳沉入洋底,则完全是有可能的。大西洋中曾经发现过残余的陆壳。任纪舜院士也提出过 太平洋中沉陷陆壳的问题。 陆桥一般指现今白令海峡所处的位置。 虽然板块构造被认为是20世纪三项重大地学领域革命之一,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 界认识的深入,必将被新理论所替代。问题只是何时被什么理论替代。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不少 国家和地质学家开始了“超越板块构造”的研究。我个人对板块构造的看法是,它是迄今为止最 好的大地构造理论,但决不是完美无缺的,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地球的早期历史中地壳确实是以垂向增生为主。板块是在元古代之后才出现的。这是绝大多 数地质学家的共识。
[2002/9/26 11:06:16]

冯士信:

于老师:
 你好,我的问题不知道算不算是《构造地质学》的范围,我想向你请教一下,关于地层年代的同位素
测定法的问题。就是说在大地的构造期,常常形成高地剥蚀和低地堆积,固结成岩作用,那么就有可能在
堆积区重复堆上同一个时代的地层,或是更多的更老地层,从而造成同一时代的地层厚度增加,或者是类
似的“地层倒转”现象,我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如果真实那样的话,应该怎样排除这种情况,而准确
的测定地层年代。
 同位素测定方法的根据是什么?地壳中的元素有是怎样循环的?
 

教师回复:
地层的沉积无论有多厚,都是下面堆积的地层时代老,上面新,即使是同一时代内也是这样,没 有例外。“地层倒转”必然是正常沉积的地层遭受到构造作用所致。 同位素测年是根据岩石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物的量以及比值,经过测量和计算得出的。 具体原理和方法请参考“地球化学”有关内容,此外在大多数普地教材中也有简略介绍。
[2002/9/18 18:40:47]

 王勇:

于老师:
你好,我接触《地质构造学》已有一段时日了,但不知怎的总是找不到感觉,无法进入状态,每天在课堂
上稀里糊涂“乱”听一通。前几天上课时讲的一些计算,一定得弄明白吗?(那计算形式乍一看比较复
杂,弄得我头大,)
 于老师,我这里有些建议,希望您能够采纳。大地构造学是一门培养同学们空间想象力的学科,咱系里
也有很多构造模型,您在上课时能否将其携带在身,比如前面讲的“起伏地形中倾斜岩层出露界线“V”字
型法则”,我想那样我们在理解方面可能会容易些。
 <<<<<<<<<同学们之所以不在答疑区提问主要是为了让您有更多的时间休息,不过,我想这只是时间问
题,过不了几天(我说的是期末考试)那问题多的一定会让您忙不过来。哈哈!!!>>>>>>>>>
 

教师回复:
“感觉”的问题比较深奥,建议你首先分析一下自己具体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找感觉。公式推 导是为了帮助加深理解,没有很复杂的公式。 你关于模型的建议很好,谢谢。实习课我们还将大量使用模型。此外还要感谢对我的关心。只是 如果都把问题积累到考试前夕,师生可能都会忙不过来。
[2002/9/17 15:03:03]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