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116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紫阳:

非常感谢老师!对于我们现在使用的构造讲义(西大,非基地班),我可以说是"又喜又忧".教材里所讲述的理论的复杂性的确复杂得可以,但我们实际学习和应用中却不用或是用不了那么多,而且好多东西,包括互相矛盾的东西,也是杂合在一起,我没有好好使用咱们学校的的电子教材,因此,我想清楚它是不是也是存在着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请老师指教.
不知道基地班的教学中是否也存在上述问题?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改是否需要涉及改动我们原有的教学体系(含讲义体系)?改要如何改?对此,我不是很清楚,而且我又迫切想知道.:-)希请老师指导.

教师回复: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材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样需要持之以恒的改革。构造地质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构造地质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中对此有比较具体的说明。基地班与非基地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均有很大不同。欢迎你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2004/11/14 20:21:03]

吴小宁:

于老师:
 您好!
 关于变质核杂岩,我看了好久。可是还是不明白。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又和伸展构造联系在一起?
 还有,为什么逆冲构造的底部是挤压环境?既然后边有物体挤压,那么那个力来自何方?为什么不把那一部分也归入到逆冲构造里去?
 还有,听说考试里的名词解释是英语的,我门在上课是没有好好积累,现在也不知道有哪些,能不能归纳一些。我们有一个范围去记!
 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你的问题在教科书和教学辅助材料中均有明确的说明。进一步的问题将在答疑辅导课中解决。希望你对自己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看看问题究竟在哪里。
[2004/11/13 17:13:42]

sky:

我以前认识一个西大地质系的王教授,我觉得他对我的影响挺大,请问如果我是学电脑的,以后可不可以将电脑和地质联系到一起?因为我对地质很感兴趣,不知道现在学的话算不算晚?谢谢!

教师回复:
传统地质学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在地质学的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果你对地质学有兴趣,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算晚。现在一种流行的说法是,21世纪将是地学的世纪。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资源、环境、能源、灾害等,无一不与地学研究紧密相连。无论你是否准备成为一个地质学家,多了解一些地学问题都是非常必要的。
[2004/11/11 8:09:28]

地质学生:

请问
正负变质岩根本区别在那里?
二者存在变形层次差异吗,如××变质岩变形有表及里,而##变质岩变质由里及表?

教师回复:
“正”变质岩的原岩是火成岩,“负”变质岩的原岩是沉积岩。二者与“构造层次”没有关系。
[2004/11/4 23:17:24]

chenwei:

尊敬的老师:
  请问变质岩的扇形构造属于平面扇形(标准蒲扇状)还是立体扇形(喇叭状),它是微观尺度问题还是宏观尺度问题,其发育需要特定条件吗?

教师回复:
“变质岩的扇形构造”提法极不准确,估计你的问题可能是关于劈理展佈形态。如果是,则无论是“正扇形”还是“反扇形”,都是指垂直于劈理走向的截面(同时垂至于褶皱枢纽,也称正交截面)上的劈理形态。
[2004/11/4 22:51:21]

紫阳:

老师,
我们所说的构造课程,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构造体系,都是建立在以前人工探测(或非人力的人工方法)上的,但正如现在好多新的构造观点的提出,他们一般就更着眼于他们自己所得到的观察现象上去,而不是更加注意到科学论证他们这个基本出发点。简而言之,他们这些观点是用什么来保证其成立(理论合理性)的,难道仅仅从数学形式的推理和他们仅仅观察到的现象上来吗?(当然,不否认实践可以检验真理,但此处,“实践”仅仅是狭隘的个人或是一部分人的经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29日下午312室郑先生的报告中,他更强调了我们应该持有的科学精神,但我们对科学的本身有什么意见呢?
时间所限,希请原谅,下次我会继续提问,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你的问题可能是关于如何建立和完善构造地质学以及地质学理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任何科学理论的建立,包括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都是建立在对自然现象的全面观察、理论上的归纳推理和实验验证基础上的,并且要受到实践的检验。由于受到观察方法、视野、角度、能力,被观察对象的复杂程度和“可被观察度”,实验技术手段以及研究者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限制,前人提出的“理论”或假说不断被后人补充、修正、发展,有些甚或被推翻,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地质学研究的对象,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许多地质现象的不可再现性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远远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尽管人类已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但对于实现“地心游历”、穿越时空隧道重现地质历史,仍然处于幻想阶段。认识地球“任重而道远”。现有的理论和认识必将被后人发展和修正,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后人也不可能跳跃前人,而是要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发展。这也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郑老师研究和发展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过程为我们树立了”科学精神“的榜样。当他发现用现行断层理论和破裂准则不能解释低角度正断层的形成机制时,他没有无视或忽视低角度正断层这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也没有固守既有的理论和准则给予“牵强”的解释(用我们拥有的“知识”牵强附会地解释未知现象几乎成了人类的恶习,也是阻碍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而是实事求是地从客观实际和基本理论的研究出发,历经10年,终于用新的准则给予了迄今为止最为合理的解释。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毕竟,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中,中国人提出的“准则”、“定理”太少了。源头创新是基础科学研究永恒的课题。
[2004/10/29 17:45:53]

洋葱头:

于老师:
   请问一下你网上挂的那个习题有没有答案呀?如果有,你能不能把它挂出来。

教师回复:
“习题集”中“在线测试”部分提供了答案和本次练习的得分,只要点击“查看答案”即可查看。
[2004/10/10 8:32:37]

学生:

请问什么是新构造观?

教师回复:
请参阅以下资料:
构造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首页\多媒体课件\第一章 绪论
朱志澄、宋鸿林(主编),1990,构造地质学,绪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朱志澄(主编),1999,构造地质学,第4页,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10/3 9:21:25]

一个学生:

于老师:你好!
  在地质系网站上有的导师的联系方式,如:邮箱的地址,联系电话很难找到。要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联系方法呢?

教师回复:
可以通过地质学系办公室(8302202)、西北大学网站中的电话查询、西北大学电话簿等方式查询。
[2004/9/25 15:59:38]

曹晓斌:

于老师:
  我是西北大学的一位学生,我想问一下,大陆上的丘岭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回复:
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山脉经过风化剥蚀,高度逐渐降低,沉积物在低处堆积。长期作用的结果,使得山地逐渐转换成丘陵地形。简单讲,是普通地质学课程中所讲的“削高补低”作用下形成的。
[2004/9/17 17:50:30]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