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112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小杨:

老师,你好!
我对滑脱断层、剥离断层、滞后断层的理解不是很清楚,请教你!


教师回复:
滑脱断层、滞后断层不是正式的断层分类中的名词。前者顾名思义当属位于滑脱面的断层(滑脱面本身就是断层)。剥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在多种版本的教材(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伸展构造”一章中有详细讲解并附有图解,请参考。
[2005/5/25 11:19:38]

学生:

您好
陕北地层的分层应该怎么划分

教师回复:
请参阅“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与实践——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周鼎武等,科学出版社)第四章。系资料室和基地班高年级学生处均可借到。
[2005/5/20 22:01:43]

苗大伟:

老师你好!
 我想问一下在岩浆岩中,花岗岩和玄武岩一个是在深成潜入形成的,另一个是在浅成潜入形成的,为什么花岗岩深成潜入为等粒度,而玄武岩浅成潜入不是


教师回复:
1、玄武岩是喷出岩(火山岩)而非浅成侵入岩。
2、岩石结晶程度与岩浆冷却速度和环境有关。喷出岩如果冷却速度足够快,岩浆甚至可以不结晶而直接冷却,形成火山玻璃。
[2005/5/20 16:31:17]

学生:

老师你好!
请问什么是构造台面

教师回复:
抱歉,我不了解这个词。能否告诉我出处。
[2005/5/19 21:25:36]

一目十行:


老师,您好。
我想请教你关于花岗岩的一些问题,看一些资料时经常发现有A型,I型,S型和M型花岗岩的说法。不同的类型反应了不同的形成古构造环境,但是具体的反应了什么样的环境资料上说的不是很明白,请老师能给与指导,或者能推荐一本关于这方面的书,谢谢!
                                              

教师回复:
I型花岗岩一般钙、钠含量高,源岩主要为镁铁质到中性火成岩,主要包括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类,常发育于洋陆会聚处的大陆板块边缘,包括岛弧和及造山后隆起区。

S型花岗岩一般钙、钠含量低,铝含量高,源岩多为沉积岩或上地壳其它岩石,包括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雷类,主要发育于大陆板块边缘的古老陆壳之中。S型花岗岩浆的形成作用主要与陆-陆碰撞、陆内造山作用以及克拉通内的韧性剪切作用有关。

M型花岗岩由地幔物质分异形成,常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类,其岩浆作用发生在岛弧(洋内弧和陆缘弧)环境,常与陆-陆碰撞造山环境的超镁铁质堆积岩密切共生。

A型花岗岩富硅、碱,贫钙、镁和铝,包括碱性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更长环斑花岗岩类等,与拉张环境密切相关,常出现于陆内稳定区和伸展裂谷带的非造山环境,或造山作用晚期和造山期后的伸展阶段。

此外还有一类H型花岗岩,主要为长英质和镁铁质两种岩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岩浆结晶形成的过渡型岩石类型,可包括绝大多数的I型和某些S型花岗岩。根据S型和M型两端元花岗岩的混合,进一步可划分出Hs型、Hss型、Hm型花岗岩。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分类基于花岗岩岩浆的物质来源和地球化学特征,通过源区特征进一步探讨形成构造环境。各种花岗岩类型与构造环境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花岗岩成分特征并非判别其形成构造环境的唯一依据。在进行构造环境分析时,应充分重视大地构造背景的综合研究,并结合其它地质证据进行。
[2005/5/9 16:50:46]

罗根明:

老师,你好
你能不能就节理面上的羽纹构造说一下

教师回复:
羽饰构造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发育在块状岩石节理面上的羽毛状构造。一般认为与岩石的快速减压/破裂有关,但其确切的成因至今尚无一致公认的解释。
[2005/5/5 18:23:32]

蔡竟裕:

在岩石层里为何会看到一条中间似有带绿又似白色的岩石层呢?请问?

教师回复:
很抱歉,由于没有看到你所说的现象,无法回答你的问题。
[2005/4/26 20:38:16]

soup:

习题7.3节选择题5
  7.5节选择题3
  第五章第二题有两个答案,第三题答案有问题.
 请老师核实一下.
谢谢拉!

教师回复:
错误之处已经改正。十分感谢你的指正。希望继续得到你的关心和帮助。
[2005/4/26 11:06:07]

张建:

我想问一下:玄武岩与花岗岩在形成机制有什么不同?
希望能够给予解答
谢谢!

教师回复:
虽然两者都是岩浆岩,但玄武岩是火山岩,是岩浆喷出后在地表(包括海底)形成的。花岗岩是侵入岩,是岩浆在地下一定深度形成的。
[2005/4/22 10:37:04]

王磊:

在简答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是:
为什么雁列节理局限发育在剪切带中?挤压或拉张环境中能否形成雁列节理?

教师回复:
第一问主要需要从两个方面思考:
1、根据“现象”分析。大量地质观察表明,雁列节理局限发育在相对狭窄的“带”中,并且呈现斜列方式。根据斜列节理的力学性质(张性或剪性)恢复控制节理产生的局部应变场以及应力场,可以得到剪切带应力场图像。这是一种“反演”的方法。
2、根据模拟实验。在适当的介质、粘度、变形速度等条件下,可以在剪切带中再现雁列节理。这是一种“正演”的方法。此外,数值模拟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

第二问涉及的是应力场的“级别”概念。在挤压或拉张的(大)环境下,局部是可以形成次级剪切带的。这些剪切带中有可能形成雁列节理。

由于这里无法使用图解,请你参考教材中有关的插图。如有机会可以面谈或电话联系。
[2005/4/17 23:19:48]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