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111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陈金霞:

老师,您好!
请问HM^2代表什么?含义是什么?
谢谢您!

教师回复:
HM^2似乎不是构造地质学中使用的符号。你能告诉我从哪里看到的吗?
[2005/9/12 15:31:49]

小杨:

老师您好:请问关于断层的专著教材什么的,可以推荐几本吗?

教师回复:
没有专门的教材,但专著和论文则很多,不知你需要哪一方面的。例如本系教师翻译出版的“逆冲推覆构造”、徐嘉伟老师关于郯庐断裂的著作,孙岩老师关于断层岩的著作,郑亚东老师关于韧性剪切带的著作等,此外,很多论文集(例如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有关秦岭构造的论文集)中收录有较多的关于断层研究的文章。
[2005/9/10 9:32:06]

冈仁波齐:

老师,您好!
 请问用计算机模拟地质构造时,用哪一方面的软件比较好?使用3d-max对其进行可视化模拟,还是用c语言进行图形模拟?

教师回复:
用3d-max表示已知构造过程比较方便直观。还是要根据具体模拟的内容和目的而定。
[2005/9/10 8:20:36]

^-^:

您好,老师
我现在已经是大三了,准备要考研,但是不知道要往哪方面发展,也不清楚现在的形势,老师能不能介绍一下,我是地质科学专业的

教师回复:
首先要看你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你若需要某个学科的集体情况和有关学校的情况,可以在你有一个大致想法后当面交流。
[2005/8/25 10:57:41]

Geo:

请问老师构造与结构有什么区别。

教师回复:
构造地质学中的“构造”指的是岩石或地质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结果,例如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等,与结构显然不同。
[2005/8/19 11:33:37]

孤星泪:

老师你好:
   请问您该怎样编制构造纲要图,褶皱只须画出它的轴线即可吗?

教师回复:
构造纲要图表示的内容主要包括构造层界线、主要断层、褶皱、代表性地层产状(必要时可包括面、线构造)。褶皱多以轴迹表示,并应该区分出背、向斜,同时反映出倾伏方向。
[2005/6/29 16:49:40]

老学生:

老师您好!
请问赤平等积投影中,面极点坐标值的数学表达式?(取中心为原点,X轴指向东,Y轴指向西,上半球投影)我找的一些参考书上公式的计算值与等角投影的公式计算值、透明值旋转法获得的投影点相差太大,显然有误。

教师回复:
由于格式限制,这里无法输入上传公式。最好能够当面讨论你提出的问题。
[2005/6/23 17:55:40]

学生:

老师您好,
有关赤平投影原理我没学好,面的投影搞不清出了,你能在解释一下吗?

教师回复:
非常抱歉,你的问题需要大量篇幅和图解。这里无法回答。建议:1、对照教材复习有关内容。2、当面(或电话88303273)直接交流。
[2005/6/8 11:18:56]

无扫个:

什么是岛弧

教师回复:
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如亚洲东缘),由一系列弧形岛屿(隆起)构成的构造地貌单元。如果隆起带位于大陆之上(例如美洲西海岸),构成弧形山脉,称作山弧。
[2005/6/6 20:13:04]

谢建磊:

老师,您好!
看了您给其他同学的回复,就把最近看文献时关于造山作用中几个术语的几点疑惑写出来,向您请教!

一 以下是总结的资料
从造山过程的时间段可分为造山、后造山、和非造山阶段。从动力学背景上分为碰撞前阶段、碰撞阶段,碰撞后阶段和板内阶段。其中根据力学体制,把同碰撞阶段和碰撞后阶段都认为是造山阶段,以挤压变形为主,并且又把碰撞后的造山阶段认为是陆内造山阶段。而把板内阶段中以拉张为动力背景的伸展阶段通常认为是造山后阶段,它是以造山带的由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阶段的转化开始的。与造山阶段相比,在构造变形上则已经表现为以伸展构造为主。
碰撞前阶段表现为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涉及碰撞缝合带所代表两大陆块之间的洋盆从收缩开始以来的漫长演化,包括活动陆缘体系的发育和先期的弧-陆碰撞。
碰撞阶段涉及到两陆块全面拼合以前的阶段,它始于洋盆的闭合,主要是俯冲和仰冲陆壳以及它们之间残余海盆的作用。多数情况下这种两陆块的全面碰撞缝合是一个沿造山带走向,演进的传时过程,而不是向想象的那样一个突发事件:洋盆中的海山和其它海底高地随着大洋陆壳的俯冲首先从消减带中拆离。成为外来块体进入野复理石,大陆边缘不规则的突出的岬角最先对撞,引起局部变形,走滑和旋转,然后才是两陆块全面拼合。
碰撞后阶段的主要表现为陆内深俯冲阶段,特征是使地壳增厚,并出现山根。大陆的碰撞只是减缓了板块的汇聚速度,并未使之停止,持续的挤压导致的构造重置是碰撞后阶段的特征,同时局部可能有伸展作用。在地壳沿缝合带增厚的同时,汇聚应变还扩展到造山带范围以外的广阔地区,主要表现为陆块沿走滑断裂大幅度的侧向位移。马文璞把这一节段总结为叠瓦冲断或阿尔卑斯阶段。
碰撞后阶段结束后进入板内演化阶段,包括伸展体制下的后造山阶段和非造山阶段,马文璞这一个阶段称为伸展或坍塌阶段。在这一阶段,造山带岩石圈结构的性状与周围克拉通才趋于一致,即完成造山带的克拉通化。
由碰撞和后碰撞阶段的表现,我国学者提出了造山带演化的一个规律性认识,即联而不合的观点——对接的陆块并不是碰撞一完成就一体化的。碰撞阶段一结束,两板块作为大陆它们已连为一体,但作为独立的板块它们仍保留各自独立的运动趋势,只要平行造山带走滑断层仍在继续活动,这种挤压的状态就会继续。直到碰撞后阶段的结束,随后进入板内演化阶段


二 (如果以上总结的资料正确,则有以下)不明白之处
1 地质体在“碰撞阶段“和碰撞后阶段”这两个造山阶段中的构造变形有没有区别?
2 “碰撞后的造山作用”是“碰撞后阶段+后造山阶段”这两个阶段的造山作用吗?
3 “碰撞造山作用”是单指“碰撞阶段的造山作用”,还是“碰撞阶段+碰撞后阶段”这两个阶段的造山作用。
4 下面两个句子中的“碰撞后阶段”、“碰撞后过程”、“后碰撞”或“碰撞后”怎么理解?
⑴ 为什么有些造山带在碰撞后阶段缺少岩浆活动,而包括大别山在内的另一些造山带却发生了大规模燕山期岩浆活动?
⑵ 大别山在140-120Ma间出现了大规模的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形成的这些巨量花岗岩主要与碰撞后过程相关,因而文献中多称为 “后碰撞”或“碰撞后”花岗岩类。
5 在有些文献中提到的“造山晚期、晚造山期、和造山后期”是否一样?
6 关于碰撞造山,认为有三个阶段:碰撞挤压、调整过渡、伸展隆升,怎样理解调整过渡这一阶段

期待并感谢您的回复。

教师回复:
你的问题比较大,涉及面较宽。这里只能做一个简单的讨论。

关于造山运动以及相关概念,看似简单,实际上在构造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可谓见仁见智。

造山运动(orogeny)一词最早出现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开始广泛使用,其早期含义与褶皱带类似。本世纪中叶,人们逐渐认识到褶皱作用以外的构造作用在造山作用中的重要性,从而逐渐摈弃了把造山运动与褶皱作用等同起来的用法。

板块构造出现之前,对“造山运动”的理解基本上是遵循了施蒂勒1919年提出的定义,即造山运动是一个改变岩石组构的幕式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了两个要点:一是强调不整合分隔的两套岩层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二是造山运动具有幕式特征和全球一致性。与此对立的是以Gilluly为代表的均变论观点,认为造山运动通常持续时间长(几个世到几个纪),幕式特征只是一种地区性现象。造山运动反映了自然的内在不规则性,而并非是按照确定法则规律变化。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可上溯到19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Lyell与Beaumont对角度不整合及其时间含义的著名论战。

Sengor在 “板块构造学和造山运动”中对造山运动概念的起源、含义的演变进行了讨论,把造山运动定义为:用以表征会聚板块边缘所有地质过程的集合名词。此定义把离散型和走滑型板块边缘排除在外。与前人相比,这个定义限定了造山运动发生的场所(会聚板块边缘),对会聚边缘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不仅是构造变形作用),具有鲜明的板块构造的观点。但是该定义完全排除拉张环境和陆内造山作用是有待商榷的。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当板块碰撞造山结束后,会聚板块边界在其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构造作用(挤压、拉张和走滑)仍在持续。广泛的板内变形和板块内部沿着早期会聚边界继发的造山作用,已被证明是板内变形的一种重要机制。

在讨论秦岭造山作用时,本人曾经提出一个讨论和定义造山运动的原则,包括:①在构造意义上,与大规模的岩石圈运动相联系;②包括导致山脉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③在自然地理意义上,作为构造作用的结果,应该导致山脉的形成。本系大多数从事构造研究的老师也曾在发表的论文中或多或少对此进行过讨论,但老师们之间在认识上也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于名词的含义和使用,由于存在不同认识,加之文献中的衍生词较多,不同作者往往在使用时有不同的含义,相关名词的使用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事实上短期内也不可能形成规范)。这种情况给处于学习阶段的同学在阅读文献时带来困难。由于不知道出处,我在这里亦无法对每个词逐一进行解释,恐怕曲解了作者的原意。我的建议是,不要过多地拘泥于字面,阅读时尽量结合上下文,从地质作用的本质及其过程来理解有关名词的含义。此外,也不排除有些名词在使用时不够严格的情况。

以上意见供参考。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当面讨论。
[2005/5/28 9:59:02]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