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110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川东钻井:

钻井中出现地层倾角变大,即陡带,钻井具有一定角度的井斜,请问地层倾角测井反映的是地层真倾角吗?

教师回复:
当钻井倾斜时,钻井轴线与地层层面之间的夹角不是真倾角。
[2005/11/26 9:13:59]

小王:

老师,您好!感谢您的答复!

1“ 阿尔卑斯理想造山带的纵向模式”一术语是我在许志琴老师编的“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一书中看到的(地质出版社)
2 另外想请您详细解释一下一下“滑脱构造、滑脱断层”,它与“推覆”和“滑覆”的关系。


教师回复:
滑脱断层是滑覆构造的组成部分。后者还包括上盘滑覆体、下盘基底、滑动层、前缘推覆系统等,以正断层作用为主,属于伸展(拉张)构造。推覆属于逆断层类型,属于挤压构造。
[2005/11/22 20:10:15]

冰与火:

您好!先谢谢老师!
请老师介绍一下现在构造地质方面最先进的研究技术或手段。

教师回复:
研究构造有很多种技术手段,涉及很多不同领域。很难说哪一种“最”先进。
[2005/11/22 9:48:36]

蔡廷波:

老师:
 您好,我是中国海洋大学的一名学生,看到有你们这么一个网站,我真的很羡慕。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应该向你们学习。
  我想问一下线理,面理,与节理的联系与区别,谢谢老师


教师回复:
线理,面理为岩石中呈线(面)状排列的次生透入性构造,部分线(面)状构造的形成伴有矿物的塑性变形(如矿物拉伸线理)或压溶作用(如部分劈理)。节理也是一种面状构造,但不具有透入性,因此不属于面理。此外,节理是脆性破裂变形的产物。节理面上有时可见到擦痕。后者是一种线理。
[2005/11/21 17:51:47]

小王:

老师:
  您好!有几个问题需要您的指点,谢谢!
1 什么是阿尔卑斯理想造山带的纵向模式?这种纵向模式可以用类似于前边一位同学询问的构造层次图解的模型表示吗?

2 我们说的滑脱构造包括逆冲推覆和滑覆两类吗?剥离断层是不是就是正断层?

3 有很多“雪峰古陆”康滇古陆“”江南古陆“等说法,古陆怎么理解呢?是不是时代比较老,有地层剥蚀的地区都可称为古陆呢?

4 在野外怎么来判断褶皱的枢纽产状呢?

5 线性要素的倾伏向、倾伏角和侧伏向、侧伏角都可以反映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回复:
1、你的第一个问题我不太理解,很抱歉不能给你确切回答。你如果能够告诉我“阿尔卑斯理想造山带的纵向模式”的出处,我将十分感谢。
2、滑脱构造不包括逆冲推覆。剥离断层的主体是小角度正断层。其局部和前缘部分可能表现为逆断层性质。
3、“古陆”指的是长期处于隆起和剥蚀状态、大区域内不接受沉积的构造单元。
4、中小型褶皱的枢纽如果可以看到,可以直接测量。大型褶皱的枢纽如果不能直接看到,可以先测量褶皱不同部位岩层的产状,然后在赤平投影图上求出。具体方法请参考构造地质学教材“赤平投影”部分。
5、前者直接反映“线”的产状,后者更强调“线”与其所在的“面”的关系,并且不能单独使用。
[2005/11/2 22:57:05]

一目十行:

 老师:
  您好!
  我以前所知的俯冲作用,好象指的是洋壳
俯冲于陆壳之下,陆壳之间为碰撞造山;那么陆壳与陆壳之间的俯冲有是怎么作用的?

教师回复:
经典板块构造理论认为陆壳由于密度较小,因此不能俯冲。新的证据(例如大别-苏鲁大陆深俯冲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陆壳可以俯冲至相当大的深度(〉100km或更深),而后快速折返。导致快速折返的机制,虽然有很多种解释,但还不是十分清晰。这也正是构造研究面临的课题之一。
[2005/11/1 9:33:41]

谢建磊:

老师:
  您好!
  对构造地质学中有几个概念一直不太理解,特向您请教。
1 构造中我们有这样的说法:“断裂带强构造变形域”“断裂带是弱构造域”,这两个说法都对吗?怎样理解?那对褶皱来说呢?
2 对构造地质学中的应力的概念搞不太清楚:我们说的主压应力方向是不是只存在于挤压应力场中?在有的关于渤海湾盆地的文献中发现有这样的说法“明化镇期区域最大主压应力的方向为SE178°”。而有的文献中指出“渤海湾盆地中的南堡凹陷明化镇期处于NW-SE向拉伸应力场”,并且在做数值模拟时又指出“其拉伸方向为最小主应力δ3的方向,平面上与之垂直方向为中间应力,垂向上为最大主应力”。这些怎么理解?3 垂向构造模式、构造层次图解不太清楚。课本上的图解是为了对比不同时代地层的变形差异而建立的地质模型(我认为不同时代的地层经历的构造运动的次数是不同的,并且有可能它们的构造变形是在同样的地壳深度上形成的。这样累计叠加形成不同的变形特征)。还是为了反映由于各层岩石的流变学性质的不同导致同一次或多次构造运动在不同地壳深度上的构造变形差异。

教师回复:
1、与未发生断裂变形的域相比,断裂带是强变形域。“断裂带是弱构造域”的说法如果不是特指某种情况,是不妥当的。
2、无论区域应力场是挤压还是拉张,压应力都是存在的。在拉张环境中,如果一个方向为拉张,另外一个方向应力为零,或两个水平方向均为拉张,则主压应力方向都位于垂直方向。请参考教科书“断层概论”中Anderson模式的有关解释。
“明化镇期区域最大主压应力的方向”在不同文献中出现矛盾,可能是由于印刷错误或其它原因,需要对照原始资料检查核对。
“其拉伸方向为最小主应力σ3的方向,平面上与之垂直方向为中间应力,垂向上为最大主应力”——提法没有问题,关键是把中间应力(σ3)置于水平方向的根据是什么。
3、构造层次图解主要反映不同深度层次温度压力变化导致岩石的流变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变形构造。并非表示不同时代地层的变形特征。
[2005/10/29 21:50:26]

学生甲:

老师您好:
请问如何根据褶皱中发育的劈理产状去判断褶皱类型?
谢谢!

教师回复:
在劈理确实与褶皱有成因联系(属于轴面劈理)的情况下,可以据劈理产状推断轴面产状。若劈理直立或倾斜,则褶皱轴面可为直立或倾斜(但不能反映是否对称以及褶皱的紧闭程度)。若劈理产状为水平,则可能发育平卧褶皱。在褶皱成因机制方面,轴面劈理的发育一般与纵弯褶皱机制有关,而与其它类型的成因机制无关。
[2005/10/11 14:42:33]

刘英:

老师,您好!请问这学期开设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这门课程什么时候开,地点在几号楼,盼复!

教师回复:
抱歉,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因为我不负责课程安排,请与系办公室教学秘书联系。
[2005/9/15 10:11:03]

冰与火:

老师,你好!
请问“反转”指的是什么样的地质构造!
谢谢!

教师回复:
反转构造的形成是由于区域构造作用力的变化,由拉张环境转变为挤压环境,原属于下降盘(上盘)的地层(基本)沿着原有的断层面向上方(反向)运动,使得原来的正断层(多发育于大型盆地边缘)转变为逆断层所致。
[2005/9/14 9:16:19]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