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园地 教学大纲 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度 教材 课程
 
教学园地>>构造地质学>>答疑区>>第100页

教师管理

学生新问题指导教师只有在登陆后才可见

行:

忘记告诉老师了,剖面图比例尺为1:200000,柱状图为1:100000,纲要图为1:50000

教师回复:
行同学:
     本答疑系统的主旨是解答同学们在构造地质学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不负责为同学们提供实习作业。因此,很遗憾,我们不能为你制作你所需要的地质剖面图、地层柱状图和构造纲要图。但是如果你已制作出松岭峪地质图上的图切地质剖面图、地层柱状图和构造纲要图,如果你觉得有必要,我们很乐意为你修改你所作的图件,以使你所作的图件更合理。
     此前我们之所以给你提供金山镇地质图上的图切地质剖面图,那是因为那幅剖面图已经被应用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际上你在本课程有关的教学多媒体课件中就能找到那幅剖面图。
[2008/6/9 13:36:31]

xo:

请问老师:
锆石U-Th-Pb测年原理是什么?

教师回复:
Xo同学: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测年方法有多种,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规律之上的。不论是U-Th-Pb同位素测年,还是其它的同位素测年(如K-Ar),其基本原理都大致相似。但是由于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性和半衰期可能不一样,导致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具有不同的精度和不同的测年对象。由于本网络系统不允许在这里输入公式,这里只能对包括U-Th-Pb同位素测年方法在内的同位素地质测年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具有不同原子量(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元素的变种称为同位素。有的同位素的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动放射出能量(即具放射性),这种同位素被称为放射性同位素,如238U、235U、234Th、232Th、87Rb、40K等。放射性同位素经过放射性衰变(放出a粒子或B粒子、r射线)变成稳定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都具有固定的蜕变速度,某一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对特定的放射性同位素而言,它是一个常数。如238U--->238Pb半衰期为44.9亿年,234Th的半衰期为24.1天。
  根据衰变规律,在衰变常数(每年每克母体同位素能产生的子体同位素克数)、蜕变而成的子体同位素、矿物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后剩下的母体同位素、包含该放射性元素的矿物的同位素年龄(放射性同位素的年龄)之间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式,利用此函数关系式就能够计算出矿物自形成(或自同位素体系封闭)以来的时间。
  通常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体系主要有K-Ar、Rb-Sr、U-Pb。由于238U的半衰期很长,U-Pb法用于测定古老地质体的年龄。14C的半衰期短,专用于测定最新的地质事件或考古。
  如需进一步了解同位素地质测年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请参考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网页上的“教学园地—多媒体课件—同位素地球化学”,这里对各种同位素体系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2008/6/8 23:19:12]

11:

请问老师:
褶皱在野外怎么识别?

教师回复:
11:
  一般来说,在野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褶皱:
  地层重复。如果地层沿着某个方向重复,在排除了断层因素之外,就可以确定褶皱的存在。
  地层倾向反向。一般来说,岩石圈上部见到的大部分褶皱两翼的倾向都是相反的,但是在倒转褶皱的情况下,或者在地层产状具有较大波动的情况下,根据地层倾向是否反向来确定褶皱有可能会得到错误的判断结果。
  地层标志。一般来说,“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立的,所以地表上一些线性延伸的地貌特征(如线性山梁、山谷等)在排除了断层和风化剥蚀等因素之外,就有可能对褶皱的确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根据层间劈理和次级褶皱的轴面特征判断褶皱的存在。这种方法也就是教材上所说的利用层间劈理和次级褶皱轴面判断地层是否正常,二者的原理是一致的。本答疑系统此前回答过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建议你看一看前面的有关提问。
[2008/6/8 23:07:43]

王佳梁:

 老师您好:
  我想知道金山镇地质剖面图的标准化法是什么样的?

教师回复:
王佳梁:
  金山镇地质剖面图涉及到一个构造窗和一个飞来峰,如果把它们处理得不好,图面会显得十分凌乱。在画这种比较复杂的地质剖面图时,在画好了地形线之后,应该先投影断层,再投影褶皱,因为断层往往会截切褶皱,而褶皱往往不跨越断面。
  很遗憾,本网络系统不允许在这时插入图片,所以我无法在这里给你提供金山镇地质图上的地质剖面图(剖面线是图上已选好的),不过我已经把该剖面图发到你在这里留下的邮箱中,请查收。
[2008/6/7 23:19:32]

行:

首先谢谢老师的详细分析,学生看了之后真是颇有感觉啊,可是真如您说,松岭峪地质图是一幅很复杂的地质图,看得我是丈二的和尚啊!那如果我要从1.构造层划分2.下构造层中的褶皱3.下构造层中的断层4.下构造层中的岩浆活动5.区域构造发展史五方面对此区进行分别的描述分析的话,该怎么写啊
学生愚昧,不知这样问是否可以得到老师的答复,但还是希望老师帮我这样分析一下,在此学生先行感谢了!!


教师回复:
行同学:
   前面对金山镇地质图进行分析是从“1.构造层划分2.下构造层中的褶皱3.下构造层中的断层4.下构造层中的岩浆活动5.区域构造发展史五方面”进行分析的,金山镇地质图只有两个构造层,而且上构造层几乎都是水平地层,对上构造层的论述只有1~2句话即可,上述的五个方面主要是针对下构造层进行的,这样做会使整个论述条理清楚。
   对松岭峪地质图的分析完全可以参照对金山镇地质图的分析进行,但是松岭峪地质图中有4个构造层,如果每一构造层之下也都按1、2、3、……等来论述,整个论述过程会显得十分臃肿,为此我们不鼓励在每一构造层之下分别再列5个次级标题,把每一构造层的论述都压缩在一段之中,这样会使整个论述显得紧凑一些。但是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我们对每一构造层的论述都是从地层组成、褶皱、断裂、岩浆活动、构造活动等方面进行的。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活学活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
[2008/6/7 21:15:05]

gf:

请问老师:剪切带、韧性剪切带与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教师回复:
gf同学:
  剪切带、韧性剪切带、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从广义上讲,它们都属于断层。前两者与后三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分类体系,剪切带主要是从断裂带内岩石受到的主体变形机制这个角度考察断裂的,而韧性剪切带则特指断裂带内岩石在高韧性(塑性)状态下发生了显著剪切变形的断裂。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可以是正断层,也可以是逆断层,或者平移断层。
[2008/6/7 0:46:27]

行:

麻烦老师帮我分析一下松岭峪地质图好么,就像您曾给金山镇地质图做的详细分析那样。谢谢老师了!

教师回复:
行同学:
    松岭峪地质图是一幅很复杂的地质图,对该图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图区的下寒武统底面、下泥盆统底面和古新统底面是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根据这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可以把图区分为四大构造层,从下向上分别是前寒武系构造层、下古生界构造层、上古生界—下三叠统构造层和新生界构造层,各构造层具有不同的地层组成和构造特点。
1. 四大构造层的主要特点
    前寒武系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东北角王村—任村—杉岭一带,主要由中元古界(Pt2)片岩组成,片岩中发育枢纽近EW向的褶皱,褶皱的轴面向北倾斜。该构造层内还分别发育NW—SE向延伸的、断面向NE倾斜的F4正断层和断面向SW方向倾斜的F3逆断层。断层截切片岩中的褶皱, F4正断层被刘村一带的辉长岩体截切,而F3逆断层的上盘则覆盖了刘村辉长岩体,表明断层形成于褶皱作用之后,而且F3逆断层形成于F4正断层之后。在下构造层的丁村和刘村一带发育辉长岩侵入体。从丁村辉长岩体被下寒武统覆盖的地质事实知道,辉长岩体侵入活动发育在早寒武世之前,很可能与F4正断层同时,刘村辉长岩体截断F4正断层只是同一次伸展活动中的相对早晚关系的反映。
    下古生界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东北部,主要围绕前寒武系构造层分布,由寒武系和下奥陶统组成。该构造层内发育NW-SE向褶皱和NW-SE向延伸的F2逆断层。F2逆断层的断面向SW方向倾斜,由于该断层的作用,范村背斜的NE翼和毛村向斜的SW翼地层倒转。后期的剥蚀作用在毛村东南部形成了一个由中—上寒武统地层组成的飞来峰构造。在该构造层的东北角发育花岗岩体,该花岗岩体侵入于寒武系和下奥陶统之中。
    上古生界—下三叠统构造层主要分布在图的东南部和中部,由下—中泥盆统、下—中石炭统和下三叠统地层组成,其中缺失上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二叠系,地层缺失部位发育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该构造层内发育NW—SE向的大规模褶皱和NW—SE向的F1逆断层。松岭和彩云岭一带是两个大型背斜。彩云岭背斜由于位于F1逆断层的上盘,背斜的NE翼地层倒转。香溪和白玉山是两个比较大的向斜,白玉山向斜的SW翼由于受到F1逆断层的影响而倒转。F1逆断层与F2逆断层的断面均向SW方向倾斜,这二者很可能形成于从SW向NE方向的同一次挤压构造活动。F1逆断层截切下三叠统地层,在彩云岭一带又被花岗闪长岩截切,据此推断F1逆断层形成于早三叠世之后,花岗闪长岩侵入活动之前。由于图区缺失中—上三叠统,推断导致该构造层中NW—SE向褶皱和逆断层的SW向挤压活动应该发生在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初。在该构造层的松岭背斜范围内发育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它们截切背斜。该构造层内还发育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它们截切前期的构造线,显然是后期岩浆活动叠加的产物。
新生界构造层主要分布在图的西侧,由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和上第三系组成,地层倾角一般小于15°,构造变形较弱,基本属于水平地层。
2. 图区反映的构造演化史
    中元古代(Pt2)晚期,图区的东北部受到从北向南的挤压,片岩中形成轴面向北倾斜的东西向褶皱。中元古生代末,图区东部的应力机制转变为近南北向的伸展活动,形成断面向NNE倾斜的F4正断层和刘村、丁村辉长岩侵入体。晚元古代(Pt3),前寒武系构造层抬升遭受剥蚀,导致图区缺失上元古界。早寒武世初,图区的东北部持续沉降,在前寒武系构造层之上接受了寒武系和下奥陶统地层。早奥陶世末,东北部受到近南北向的挤压,致使下古生界构造层中形成近东西向延伸的褶皱,并使前寒武系构造层和下古生界构造层抬升剥蚀,使图区缺失中—上奥陶统和志留系。早泥盆世初,图区的东部和中部稳定沉降,沉积了下—中泥盆统砂岩。中泥盆世末,下—中泥盆统沉积区抬升,致使上泥盆统缺失。早石炭世初,图的东南部和中部又一次沉降,沉积了下—中石炭统砂岩和砂页岩。中石炭世末,本区再一次抬升,致使上石炭统和二叠系缺失。早三叠世初,图区再一次迅速沉降,沉积了下三叠统灰岩。早三叠世末,本区受到从SW向NE方向的强烈挤压,在上古生界和下三叠统中形成NW—SE向褶皱和轴面向SW方向倾斜的F1、F2和F3逆断层,强烈的逆冲推覆活动使这F1和F2逆断层断面附近的地层倒转,F2逆断层的上盘在后期的风化剥蚀过程中在毛村东南部形成了飞来峰构造。在这次大规模的从SW向NE方向的逆冲推覆活动中,下古生界构造层中原来的EW向褶皱被改造成为NW—SE向。作为古新世伸展活动的前奏,晚白垩世末,图区发生广泛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体侵入活动,在图区形成了多个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侵入体。古新世初开始,图区的西部持续沉降,水体不断加深,形成了从古新统砾岩至上第三系灰岩的向上水体变深的沉积系列。
[2008/6/5 17:06:53]

qu:

1. 为什么雁列节理局限发育在剪切带中?挤压或拉张环境中能否形成雁列节理?试附简图予以说明。

教师回复:
qu同学:
  雁列节理不一定局限在剪切带中。在挤压或拉张环境中,由于在某些方向上也存在较强的剪应力,致使在挤压或拉张环境中都能形成雁列节理。很遗憾,本网络系统不允许在这里插入附图,但朱志澄等1999版的《构造地质学》教材中的图10-7“北京坨里白云质灰岩中的雁列张节理”就是雁列式分布的张节理。
[2008/6/5 11:57:56]

好好学习:

1 如何利用层间劈理确定地层层序和背向斜位置? 在书中每找到答案.
 

教师回复:
好好学习:
  利用层间劈理判断地层层序和背斜位置只对中上构造层次的纵弯褶皱有效,这种方法建立在两个基本原理之上:1.对背斜中的两套相邻地层而言,实际的上层总是向着背斜的转折端运动——即使地层倒转了也是如此(只不过地层倒转时实际的上层看起来在下方)2. 层间劈理与层面的锐夹角指示相邻层的运动方向。
  根据第2个原理,很容易判断相邻地层的相对运动方向。再根据第1个原理,可以确定,向上运动的那一层总是相邻两层中的实际上层。实际的上层一旦确定之后,再根据地层产状,实际的上层如果在上方,地层就是正常的;如果实际的上层在下方,则地层是倒转的。
  这些文字表述比较抽象,构造地质学最后一次实习多媒体的最后三张图就是专门解释这个问题的,建议你对着这三页的图再仔细琢磨琢磨。
[2008/6/4 11:54:12]

budong:

老师帮我回答下:分析下金山镇褶皱断层地质地质图。尽量详细。谢谢.在长安大学2007年构造考研A卷上有一题差不多夫人题。。

教师回复:
budong同学:
  对地质图的分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根据角度不整合划分构造层,然后对不同的构造层分别论述其构造特点;②从褶皱、断层的产状、形成时代和配套关系等方面分析构造特点,分析构造活动的期次;③把岩浆活动与褶皱、断层等分析出来的构造活动进行配套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少地划分构造期次,因为后期的构造变形往往会改造前期的构造变形,构造变形的期次越多,则早期构造变形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就越小。金山镇地质图上的地质内容比较复杂。
1. 构造层划分——图区以下白垩统底面为界,分为两大构造层
  对金山镇地质图来说,首先根据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把图区分为两大构造层,下构造层由中泥盆统至上三叠统组成,其内部缺失下三叠统,上二叠统与中三叠统之间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构造层由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组成,上构造层地层倾角平缓,基本属于水平地层。
2. 下构造层中的褶皱
  下构造层内发育NE向褶皱,奇峰—雨峰、诸岭和河北村一带均是呈NE向延伸的大型背斜,在背斜之间发育向斜,其中逆冲断层上盘靠近断面的背斜(如奇峰—雨峰背斜和诸岭背斜)的东南翼倒转。根据被褶皱的地层分析,这些褶皱应该发生于晚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由于图区缺失侏罗纪地层,推测这些褶皱应该形成于晚三叠世末的NW-SE向挤压活动。
3. 下构造层中的断层
  下构造层内发育NE走向的逆断层,断面向NW方向倾斜,断面倾角17°~32°,反映逆断层形成于从NW向SE方向的挤压活动。根据被截切的地层关系分析,逆断层形成于晚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虽然逆断层截切褶皱,但由于逆断层与褶皱反映的应力机制基本一致,二者形成的时间又大致相当,推测它们均是在晚三叠世末从NW向SE的挤压过程中形成的,逆断层截切褶皱只是挤压活动中相对早晚关系的反映。
  在下构造层中发育NW-SE走向平移断层,平移断层的位移较小,既有左行平移断层又有右行平移断层。平移断层既截切褶皱,又截切逆断层。由于平移断层反映的应力机制基本与褶皱、逆断层相同,推测平移断层与褶皱、逆断层都形成在晚三叠世末从NW向SE方向的强烈挤压活动中。
  在图区的东南角,在河北村一带,在下构造层中还发育NW-SE走向的多条正断层,它们组合成为地堑-地垒式构造。它们截切褶皱,应该形成于褶皱之后,这是褶皱形成之后伸展活动的反映。
4. 下构造层中的岩浆岩
  在图区东北角的陵庄一带发育花岗岩和斑岩岩脉,花岗岩侵入于中二叠统和中—上三叠统之中,同时又被逆断层覆盖,反映花岗岩形成于晚三叠世地层沉积的后期。在花岗岩浆活动的晚期又出现了斑岩岩脉。
5. 图区反映的构造演化史
  从中泥盆世到晚二叠世,图区持续沉降,形成了大套的砂岩、页岩和灰岩地层。晚二叠世晚期本区抬升,导致下三叠统缺失沉积。中三叠世初本区又开始沉降,接受了中-上三叠统泥灰岩和灰岩地层。在晚三叠世晚期,本区受到比较强烈的伸展作用,在图区的东北部陵庄一带发育花岗岩侵入体和斑岩岩脉。晚三叠世末,本区受到从NW向SE方向的强烈挤压,在中泥盆统—上三叠统中形成了NE走向的褶皱、逆断层和NW-SE走向的小规模平移断层,同时导致图区隆升并遭受剥蚀,使图区缺失侏罗系。后来的风化剥作用在雨峰与王家庄之间的逆断层上盘分别形成了一个飞来峰和一个构造窗。早白垩世初,本区的构造活动趋于平静,图区北部沉降并接受了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砂岩沉积,图区的东南角河北村一带因为伸展作用而发育NW-SE向的正断层。
[2008/6/2 7:45:48]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请在此留言提问:
姓名:
性质:公开秘密
信箱:
主页:
提问或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请输入:

  











== 教 学 园 地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制作维护
Copyright©199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