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岩岩石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诸多内容必须通过实践来理解、掌握。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实践体系,是保证圆满完成结晶岩岩石学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特别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将在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演绎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新型地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结晶岩岩石学教学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课程是否成功。实践课是结晶岩岩石学教学中的全方位开放型教学过程,在部分认识和验证性实习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综合性。学生通过实践课程认识、掌握各类结晶岩石的特征及其描述方法,建立和巩固有关结晶岩石学的正确概念,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结晶岩石的成因、形成过程、物理化学环境及其演化。整个实践课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边观察、边思考、边提问、边讨论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一些特殊结晶岩石类型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及其与之有关的争论和一些新认识引导同学分析、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结晶岩岩石学实验室作为地质学科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其实践课程在新型地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实验室承担着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的结晶岩岩石学实践课教学任务,除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实践课程外,本实验室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并承担地质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及其他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计划的实验任务。
本实验室承担实验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师有赖绍聪教授、王居里副教授和刘林玉副教授。本实验室能够开出的实验名录主要包括: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橄榄岩类;苦橄岩类;辉长岩类;玄武岩类;闪长岩类;安山岩类;花岗岩类;流纹岩类;中性碱性岩类;碱性岩类;煌斑岩类;主要特征变质矿物;变质岩常见的结构、构造;接触变质岩与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类;区域变质岩—片麻岩、长英质粒岩、角闪质岩类;区域变质岩—麻粒岩、大理岩类;混合岩类。本实验室现有主要设备包括:Nikon P-1偏光显微镜30台;ZEISS Axioskop 40、配moticam 1300数码照相系统的偏反两用显微镜1台;HITACHI CT-5860多媒体投影仪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