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
(学生学习效果,近五年来主要实验教学成果,获奖情况等)
(1)通过近五年来全新的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基本素质、获取运用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和增强,他们中有不少人在本科阶段就发表了论文。据统计,我系本科学生近5年来在校期间已在正式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Sci.及Sci.-E等高级别文章。
(2)我系还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课外科研活动,近年来有1人荣获第八届鑫龙“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06),1人荣获第三届鑫龙“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01)和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2),2人荣获第三届鑫龙“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01)。2人获西北大学挑战杯科技论文特等奖(2005,2006),2人获西北大学挑战杯科技论文二等奖(2005,2006)。
(3)实验教学改革和各项获奖相互促进,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毕业后多数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并受到接收单位的普遍好评。其中近5年来全系考研率约60%,基地班学生考研一直保持在75--90%以上;我系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得用人单位的欢迎,我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近8年来一直是100%。
(4)“高等地质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实践”,2001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独立获奖。该项成果以立足西部、放眼世界,培养高素质地质学人才为指导思想,建立了新型地质学人才培养模式。对地质学主干课程电子教材进行系统开发,正式出版3部,均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独立研制系列电子教案和网络教学系统,17门课程实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性地实行教学档案网上公开,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资源共享。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开放专业实验室、建立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教学科研群体等措施,形成了科技成果教育资源化的有效机制。改革实习/实验教学体系,加强教学实践,完善教学实验手段,创造优良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立"教前"、"教中"、"教后"三段式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大纲听证、教案公开、教学督导、听课与观摩、教考分离、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一票否决、淘汰和分流等制度,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实验室全天开放,免费上机。毕业生供不应求。2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成果紧扣国家教育振兴计划,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信息化和网络化、系列精品电子教材开发、制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成果教育观念领先,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对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及教学条件等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同类大学水平,对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创新工程,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和明显的示范促进作用。
(5)“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2005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独立获奖。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实践是地质学系实施复合型人才教育,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创新性”地球科学基础人才实施的实践性教学。教学体系构建高起点、高标准,在统筹协调本科教育全过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基础上,完善了不同年级的野外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的课间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建设了以秦岭造山带和相邻地区为大陆地质实验园地的教学基地,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素质、培养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实行了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形成了有突出特色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成果建立了全新的实践教学新观念。建立了地学实践教学新体系,在全面统筹协调本科教育全过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基础上,构建不同年级野外实践教学和不同理论课程课间实践教学交叉配合,教学内容既协调、循序,又有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基地地域关联、富有特色,教学方式、方法科学、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中充分利用西北大学地处中国大陆腹地的地理优势和地学研究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将地质资源和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建设秦岭造山带及相邻地块的大陆地质实践基地,实施特色教学。
(6)“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为第三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四个国家理科地质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地质类本科和本科后续教育的协调与统一”(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项目的开展,针对目前我国理科地质类本科及其后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重点就理科地质基地的培养目标、创新型理科地质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在理论与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1)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理科地质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深入分析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认为我国新时期的地质教育已由过去单一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向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提出具有不同特色和优势的地质院校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国家的理科地质人才培养基地,应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基础研究型人才和基础应用型人才为主。简言之,应以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2)重新确定了理科地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新的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方案基于上述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即“1+2+1”的三阶段模式:大一按地球科学学科群打基础,二、三年级按地质学一级学科培养,大四在老师的指导下,选修必要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课;新的培养方案全面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方针,着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提供优质的“毛坯”。研究生采用“高速路模式”或“立交桥模式”,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新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主要措施是对本、硕、博进行“统筹规划”,这样既可以解决本、硕、博培养中长期存在的脱节问题,也有利于高层次、混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述方案逐步在四所高校的理科地质人才培养基地试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根据上述培养方案,构建了新的由学科群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通选(素质)课四个积木式的课程系列平台组成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并通过适当压缩必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学分、增设交叉学科课程等措施,既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的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力求贯彻“扩展基础、追踪前沿、综合交叉”的原则,并与本科生的培养方案有机衔接,达到协调与统一。4)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改革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确保“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能够落到实处。如:编写出版与新的培养方案相配套的文字和多媒体电子教材;通过设立“基地科研基金”和实验室向本科生免费开放等措施,鼓励和吸引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加强室内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增加综合野外地质实习;在本科生教学中强化“启发式”、“提问式”教学,在研究生教学中倡导“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等等。通过上述各种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5)对我国非学历的本科后续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针对我国目前地质人才的非学历本科后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应该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在职地质科技人员的终生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地质院校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不同层次的本科后继续教育的平台等改革的思路,为我国大力发展地质人才的继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项目实施的四年中,四个国家理科地质人才培养基地互相支持、密切合作,课题组的13名骨干成员及其他参加人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取得一系列理论探讨及实践应用的重要成果。迄今共正式发表教改和教学研究论文28篇;获得各种省部级奖励近10项。研究成果得到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并在各地质院校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我国理科地质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验室近年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主要教学奖
序 号 |
获奖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及等级 |
获奖人员及参加人员 |
第几获奖单位 |
获奖 时间 |
1 |
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周鼎武 赖绍聪 张成立 张复新 张云翔 |
第一 |
2005.9 |
2 |
地方高校高质量基础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崔智林 |
第二 |
2005.9 |
2 |
创新型地质人才培育模式与培育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于在平 |
第四 |
2005.09 |
3 |
地质学野外创新教育基地建设 |
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周鼎武 李文厚 张云翔 张成立 张复新 |
第一 |
2003.12 |
4 |
地方高校高质量基础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崔智林 |
第二 |
2005.05 |
4 |
地质学网络教学与管理系统 |
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于在平 马维峰 |
第一 |
2003.12 |
5 |
国家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 |
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赖绍聪 张云翔 曹 珍 |
第一 |
2005.5 |
6 |
构造地质学电子教材 |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
于在平 |
第一 |
20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