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中心概况 |  实验教学 |  设备与环境 |  管理模式 |  特色与辐射 |  资源下载 |  教学案例 |  教学资源 |  中心论坛 |  English |  地质学系
地学科普
多彩矿物
岩石大观
华美宝石
古老化石
地质旅游
地质灾害
地学大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学科普 >> 地质灾害
关于四川地震,你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发布时间:2017/9/21 10:21:34  点击次数:213 次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28402849


1.为什么又是四川?

  四川省东部是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盆地区,沃野千里物产丰饶。而它的西部则属于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是一片生机盎然的高山深谷。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后来的雅安地震,再到这一次的九寨沟地震,一次又一次的强震袭击四川西部的广袤山区,令国人感到揪心。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四川这么多地震?

  在印度次大陆数千万年未曾停歇的北进势头下,青藏高原的岩石如同被追尾的汽车一样,有被推着向北移动的趋势。然而,北边宽阔的塔里木古板块像堵墙一样,迟滞了青藏高原岩石北进的步伐,于是只能另寻他路——一部分岩石向西北流动怼上了帕米尔高原,主体则沿着塔里木古板块的边界扭头向东。

  但是,扬子古板块又站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岩石的运动被迫再次分流——一部分转向东南,围绕着印度次大陆东北角做起了顺时针转动,形成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还有横断山系;另一部分改道东北,一路高歌猛进吻上了鄂尔多斯地块。



(青藏高原周边的坚固古老中型板块迫使青藏高原岩石向东北、东、东南方向流动,底图引自科学网【1】)

  这是一个岩石在古代中等规模板块间的夹缝里腾挪移转的故事,最终的结果,便是造成青藏高原的岩石快速向东北—东—东南方向流动,形成了我国地壳最活跃的地方: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这也正是近年来一系列强震频繁造访的地区。

  而四川省的东部,正好在华南古板块上,西部则处在岩石流动趋势非常强烈的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在GPS位移速度图上,可以看到快速的岩石移动数据——正是这些每年移动几个毫米的岩石及发生移动的断层,使得四川成为中国地震最活跃的几个省份之一。如果考虑到汶川地震及其后续影响,说这里是近几十年来中国陆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也并不为过。


 
(青藏高原东缘GPS位移速度图和行政区划叠加图,经纬度有误差,但大致范围可识别;图中箭头长度表示移动速度)

【延伸阅读】
简单了解中国的古板块组成:
中国是由哪些陆块组成的?
为什么近几年云南5级以上地震频繁?(云南和川西的情况很有相似之处)
【1】
科学网-今天,大地震再次光临中国青藏高原 - 付碧宏的博文
--------------------------------


2.有人用地震云预测了地震,是真的吗?

答:目前,地质学界和气象学界均不明确认可地震和云存在关系(有少数持支持态度,但明确否认的同样不多)。当前网络上你能看见的所有地震云,简单粗暴的说都是扯淡。在现有科技条件下,地震前对大气层能量和物质变化的监测指标,尚不足以支持地震前的某种变化会对云产生影响。也许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影响作用及其指标,或者是没有认识到这些指标对云的影响机制。目前可以发现地震会造成一些电离层上的变化。震后的证据很多,震前也有人提出有变化,但还缺少令人信服的理论和可重复的观测结果将它与云层的变化联系起来。

 

(大气层结构示意,云层最大高度可达10km,一般在7km。地震造成的电离层变化,发生在60km以上的层位)

  要想知道一个话题有没有人研究,谷歌学术一下就好了。然而,无论是用seismic cloud搜索,还是earthquake cloud搜索,你都会惊讶的发现,科学共同体竟然对这个东西不感冒。零零星星可以搜出来几篇论文,然而要么是图片来自“私人通讯”,要么是在地震区域的卫星云图上强行抠出一个异常点。唯一让人觉得有点价值的,是一篇纯粹的理论分析【2】,试图从物理学上探索地震和云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可能的联系,就连文章作者自己也表示仅仅作为一种可能性的讨论。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刊登于正规学术期刊的地震云照片,出处竟然是私人通讯【3】)
 
(瑟瑟发抖不敢说话 【4】)

  大气环流瞬息万变,地震带来的流体运动、电离活动和地热异常能否对云产生某种影响,还需要做出某种理论性的有效突破、在数学上可靠的、在实践中可重复的观测结果。

  以目前的认识来看,科学家并不认为二者存在可理解的和可靠的联系——换句话说,那些所有在网络上拍张照片就说这是地震云的人,你需要做的只是呵呵一笑以示轻蔑。

【延伸阅读】
地震云形成原理是什么?真的能预测地震么?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地震云?
【2】Harrison R G, Aplin K L, Rycroft M J. Brief Communication: Earthquake-cloud coupling through the global atmospheric electric circuit[J].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4, 14(4): 773.
【3】Ondoh T, Hayakawa M. Synthetic study of precursory phenomena of the M7.2 Hyogo-ken Nanbu earthquake[J]. Physics &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s A/b/c, 2006, 31(4):378-388. (
https://sci-hub.io/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4706506000635
【4】G. Gup & G. Xie (2007) Earthquake cloud over Japan detected by satelli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8:23, 5375-5376, DOI: 10.1080/01431160500353890 (
https://sci-hub.io/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431160500353890
-------------------------


3.这次地震与油气生产、页岩气生产有关吗?

答:无关。
自从听说了水力压裂和注水采油在美国一些地区造成了频繁小地震后,一些人开始把矛头指向石油工业。


(引自小节末的Science论文)


  然而他们并没有告诉你的是,地质学家们早就发现这样形成的地震有两个特点:
  (1)震源很浅,多发生在井底深度以内,偶尔超过井底几个km。未有可以证实的,10km以上震源的诱发地震。而人类的最大钻井能力不到13km,油气生产井没有超过10km的(注:近年可能有超过10km的油气井了,也许我之前的信息滞后了),中国的油气生产井最深地区在天山南麓,最深不超过9km;四川地区钻井深度一般不超过6-7km。
  (2)震级很低,多数不超过4-5级。有记录且被认为可能与注水有关的最大地震未达到6级。
水力压裂造成地震的机制是岩层破碎后,地层应力得到小规模释放,震级很低,几乎不超过4级。深层注水造成地震的机制是人为注入的流体沿着地层发生横向流动,润滑了附近的锁闭断层,引起断层短暂失稳发生活动。
  但是,很多研究表明人工加压注水的影响深度不会很大,对于震源深度远超人类钻井能力的本次九寨沟地震,无论是水力压裂还是废水回注,都不是引起地震的原因。


 

(水力压裂及注水诱发地震的机制示意图)


  钻井活动诱发地震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震源较深的大地震可以忽略人为因素,但是震源在8km以内的中小地震则有必要调研与当地钻井活动是否存在关系。

【延伸阅读】
王向腾, 李志伟, 包丰,等. 深地下工程高压注水诱发地震研究进展[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1):482-490.
雷兴林, 余国政, 马胜利,等. 中国重庆荣昌气田3km深度注水诱发地震研究[J]. 世界地震译丛, 2011(6):16-29.
朱航, 何畅. 注水诱发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变化特征:以四川长宁序列为例[J]. 地球科学, 2014(12):1776-1782.
Ellsworth W L. Injection-Induced Earthquakes[J]. Science, 2013, 341(6142):142.(
https://sci-hub.io/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1/6142/1225942.short
---------------------------


4.与三峡工程有关吗?

答:所有把各种四川地震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的人,你最好对他取关并拉黑。

  三峡工程与地震的关系早已成为月经话题,首先我们承认三峡蓄水会对库区造成水库诱发地震的风险,发生一些震源深度几公里,震级6级顶天的中等规模地震。但总是有那么一小撮别有用心的阴谋论者持之以恒的想把一个地表水利工程与几百公里之外、几十公里深的强烈地震联系起来。

  我反正不知道这群人的颅骨里面是什么,或许是个很大的水库吧。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足够的数据表明,三峡水库的建设造成了日本自1997年以来地震频率的显著上升(滑稽)



(你们真的以为三峡只是一个水库吗?乃衣误!图引自延伸阅读材料)

【延伸阅读】
李淼:如何反驳朋友圈的「三峡不炸地震不断」?
----------------------------------


5.新疆精河地震与九寨沟地震有关系吗?

答:谨慎的说,二者位于相距遥远的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但是否存在远程效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地震可能存在远程触发因素,这一点早已被地质学界公认。新疆这次地震发生在天山北麓西侧,虽然距离九寨沟地震震中非常遥远,但天山两侧断裂活动的动力根本还是印度次大陆北进的远程效应。从这个角度来看,九寨沟地震和新疆精河地震的动力根源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具体过程和发震区域。是否存在九寨沟地震远程触发了精河地震的可能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


6.地震到底能不能提前预测?

答:在现有科技条件下,人们尚无法对地震做出三要素精确的短临预报,只能做出对防震减灾、工程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中长期地震风险预测。不仅中国的科学家做不到,全世界的科学家也都如此。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地质学界曾信心满满的对加州Parkfield地震作出预报,认为它将在1993年左右来袭。在那段日子里,各路媒体、各种监测手段全部就位,静候这一地质学诗史般的一刻——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发生,反倒是在1994年一场强烈地震袭击了Parkfield南边的洛杉矶。一直到10年以后,那场落空的Parkfield地震才在2004年姗姗来迟:没有人知道它中间跑哪里溜达了一圈,也许仅仅是睡过了头。


 

(强迫症:我了个去……)

  从那以后,美国学界重整思路,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中长期地震风险指导下的建筑质量改善课题——或许比起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地震预报,能够落到实处的建筑升级才更能保全人民生命安全。

  日本的科学家除了将建筑避震研究到了极致之外,还在上个世纪就普及了地震提前量预警系统——毕竟,电视/电报/网络信号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地震波在岩石里的传导速度。意大利人民在地震后愤怒的将一批未能预报出地震的科学家送进监狱,但在冷静下来后,还是悄悄的给了他们无罪释放。

  中国的科学界在成功预测了海城地震后,紧接着又漏报了唐山地震。在汶川震前,人们甚至觉得一个地震活跃阶段已经结束,而雅安震前又有学者提出了较为准确的中期预报。

  总的来说,在与地震的捉迷藏游戏中,人类在智力和肉体的两个层面都遭到无情碾压。死亡是残酷的,预报一再失败也是残酷的。一方面,我们应该继续投入适当的资源开展地震综合预报;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投入主要的资源来进行中长期地震风险指导下的建筑质量升级——毕竟,就算预报准了地震,房子不给力该倒还是会倒,但如果房子都能承受较大地震的袭击,来不来地震又有什么区别呢?

  承认自己面对自然无能为力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延伸阅读】
地震可以预测吗?
如何评价《汶川大地震预测真相:科学的悲歌》一文?
如何评价加州发布大地震预警?
The Parkfield, California, Earthquake Experiment
------------------------------


7.地震局是干嘛的?

答:进行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提供中长期地震风险预警;制定和研究建筑抗震规范;进行避震科普教育。地震局的价值不是做短临地震预报——你没法让人做一个做不到的事情,不是么?

【延伸阅读】:地震局有什么用?
--------------------------


8.以后四川还会地震吗,人们应该怎么办?

答:这是肯定的。四川省西部山区作为中国陆上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一定还会发生7级以上大震。但是,虽然存在地震风险,但也不必特别为之忧心忡忡。地震的破坏力终究还是要通过地表烈度反映出来,而地表烈度取决于震源深度、震中位置、发震断裂与城镇关系等因素。

  也许可以在日后安家时,有意识的选择远离地表断裂、远离高山河谷、尽量在平原地区安家——面对一个预测不了、惹不起、还会要命的东西,躲它远一点是比较好的做法。
-----------------------------


9.地震后应该怎样理性支持灾区?

答:作为既没有条件亲赴灾区救灾,又处在献血间隔期里的网络废宅,增强自身知识水平,不信谣不传谣,听从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的声音,这就是对灾区人民最好,最理性的支持。

  果断驳斥一切将地震与云、三峡工程或其他水利工程、油气开发联系起来的谣言,坚决抵制一切自称能预报地震的狂徒,停止传播任何带有“李四光预报了四个地震”的段子。

  拒绝地震谣言,你可以做到。

 

 

打印】【关闭】【返回
西北大学地质系 | 西北大学地质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Copyright 2012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技术支持:山景科技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