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安林 教授
秦岭,我们家门口的山被称作是中国大陆的“脊梁”。她不仅分划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地质、地理、生物、水文,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人文的界限。最简单的例子是,翻过秦岭大梁,南坡就以吃米为主,而北面以吃麦为主。北面唱的是秦腔,南面就是汉调。北面嫁女要彩礼,南面嫁女要陪嫁。所以你可别小看这座家门口山的意义。

严格说,秦岭与其东部的桐柏山--大别山是一脉相承的山链并共同组成中国中央山系。她东延至海,西延到青海共和盆地,全长2000多公里。其中包括桐柏-大别山、东秦岭、西秦岭三大段,它们之间从东到西被南阳盆地和甘肃徽(县)-成(县)盆地分割。
东秦岭延伸于河南和陕西两省境内,其主体位于陕西。东秦岭在西安以东部分从南至北又可以分作南秦岭、北秦岭和小秦岭。小秦岭就是在地形地图上看到的那部分向北挺起“肚皮”的地方。它的向北凸出,造成西安地区的向南的凹进。
如果在西安南面的东秦岭从南到北横切一刀的话,你会发现秦岭南北向横断面是不对称分布的。秦岭北坡很陡、水平距离很短,而南坡恰恰相反,既缓又长。这一点当你乘车从西安—万州国道(不是高速)翻越秦岭时会明显地感觉出来。
秦岭是一条巨大的焊(接)缝。她当年把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即代表了中国南北方大陆的主体的两个块体焊接到了一起。焊接的方式是被叫作“印支造山运动”的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是2.2亿年前(地质上的三叠纪晚期)。在印支运动中向北移动的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发生碰撞拼合,至此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的基本构架,原先存在南北大陆间的海水由东向西逐渐退出中国大陆腹地。
那么,人们一定会觉得今天的秦岭就是2亿年前的印支造山运动形成的。其实不然,今天我们所看到秦岭主要是印支造山运动发生大约一亿年左右后的又一次造山运动的产物。那次造山活动叫作“燕山造山运动”,距今大约1亿多年(所以,可以说秦岭的地形地貌大概只有一亿多年的年纪,尽管其物质组成含有老的成分)。两次造山运动性质不同,前一次造山过程发生在南北方大陆边缘,而后一次出现在大陆内部。因为后一次距今时间相对短,因此它的形迹就保留得格外显著。当然,前次造山作用的“基因”也被继承下来,它们依然存在于今天秦岭的物质和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