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践教学与室内课堂理论教学构成了本科教育的两大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并与课堂教学交叉配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加强各专业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关键,在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起基金委基础科学人才培养项目能力提高项目开始启动,并相继立项建设了多个地学和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地质、地理、生物等专业野外基地相继开展了院校之间的联合野外实习,为不同院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也为各野外实训基地的实质性对外开放,以及骨干教师的交叉培训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多方位、多种文化背景的校际交流,对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资源,在地球系统科学观的大背景下建设多学科共享、交叉融合的野外实训基地是各校都在探索的问题。
一、秦岭多学科综合性野外基地建设的理论背景
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路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但主要是同学科的领域各基地的共享。当前全球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全球变化等问题,推动了以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手段,以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圈层的有机结合体)为对象的系统地球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的实习基地也要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等看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来加以整合,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构建综合性野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山地系统为载体、探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场,达到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