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中心概况 |  实验教学 |  设备与环境 |  管理模式 |  特色与辐射 |  资源下载 |  教学案例 |  教学资源 |  中心论坛 |  English |  地质学系
野外实习
鄂尔多斯盆地-秦岭…
野外基地选址及特色
野外基地实习线路
广货街多学科共享基…
联合野外实习
基地交流
秦皇岛野外地质实习
实习区简介
实习线路
巢湖野外地质实习
课间野外实习基地
野外实习花絮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外实习 >> 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实习 >> 野外基地选址及特色
基地特色

发布时间:2011/8/21 9:26:52  点击次数:1199 次

野外实践教学与室内课堂理论教学构成了本科教育的两大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并与课堂教学交叉配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加强各专业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关键,在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起基金委基础科学人才培养项目能力提高项目开始启动,并相继立项建设了多个地学和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地质、地理、生物等专业野外基地相继开展了院校之间的联合野外实习,为不同院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也为各野外实训基地的实质性对外开放,以及骨干教师的交叉培训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多方位、多种文化背景的校际交流,对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资源,在地球系统科学观的大背景下建设多学科共享、交叉融合的野外实训基地是各校都在探索的问题。

一、秦岭多学科综合性野外基地建设的理论背景

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路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但主要是同学科的领域各基地的共享。当前全球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全球变化等问题,推动了以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手段,以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圈层的有机结合体)为对象的系统地球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的实习基地也要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等看成一个系统来加以整合,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构建综合性野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山地系统为载体、探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场,达到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资源共享。

二、 秦岭综合性实习基地的选择

该实习基地紧临南北秦岭构造分界线的商丹缝合带上,其周边地质现象十分丰富,辐射南北秦岭构造区、渭河地堑以及华北南缘构造带。本实习基地客观展现了地质历史时期不同体制地质作用发展至现今的地表复杂综合地质面貌既记录了秦岭造山带及其相邻的华北陆块—鄂尔多斯盆地经历洋盆俯冲闭合、板块碰撞造山陆内俯冲造山和陆内伸展的多期不同方式的构造作用过程及其对矿产资源、能源的控制也记录了气候、环境变迁的过程。该基地的建设是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70年代起逐步建立起来的柞水-镇安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基地,泾阳-口镇构造地质学、石油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基地,宜川-壶口-延安沉积相及沉积岩野外实习基地,金堆城矿床地质学野外实习基地,临潼地质测量学野外实习基地及洛川第四纪地质学野外实习基地等的基础上,通过将长期积累的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经历十多年来的反复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逐步建成的集高年级区域地质综合教学实习与创新教育于一体,具显著特色的野外教学基地。

 同时秦岭造山带是在中国中心地带崛起的庞大山系,是中国大陆地质既具丰富内涵,又具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地区,它也是我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长江、黄河水系分水岭)、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天然分界线。因此秦岭野外实习基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进行地球系统科学教学的理想“天然实验室”。

该基地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西北大学所处的地域优势,实现科研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在地球系统科学观的指导下,实质性的改变课堂教学单科独进、自我封闭的教学体系,实现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融会贯通,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实现“人才基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打印】【关闭】【返回
西北大学地质系 | 西北大学地质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Copyright 2012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技术支持:山景科技    后台管理